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日益重要。流动摊贩作为城市管理中最显见最突出的问题也日渐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作为一种低层次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形式,流动摊贩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不可否认,他们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弥补了当下城市经济发展的某些空白,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负外部性。在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时期,要求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解决流动摊贩这一民生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基于当前面临的流动摊贩的执法困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将转换思路,从流动摊贩意愿出发,分析他们在面对不同的执法方式时有什么倾向性的选择,以及影响这些选择的显著因素是什么,进而研究如何根据这些因素构建符合此类摊贩实际的多元执法模式,为解决城市管理难题提供对策。据此,本文以无锡市新吴区为例,选取流动水果摊贩作为研究对象,运用Probit模型对影响摊贩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据此分析不同因素对摊贩接受不同执法方式意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女性、年龄越小、经营时间越短的摊贩,越倾向于接受教育劝离这一执法方式;(2)未办理居住证、从业年限越长、流动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越高、家庭人均收入越低、经营工具为机动三轮车、经营时间越长的摊贩,越倾向于接受暂扣处罚这一执法方式;(3)女性、年龄越大、已办理居住证、从业年限越短、家庭人均收入越高、使用卡车经营的摊贩,越倾向于接受疏导这一执法方式。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对女性摊贩采用教育劝离或疏导;(2)对年龄较小的摊贩采用教育劝离,对年龄较大的进行疏导;(3)对未办理居住证的摊贩进行暂扣处罚,对已办理居住证的进行疏导;(4)对摊贩中的“老面孔”采取暂扣处罚,对“新面孔”采取教育劝离或疏导;(5)对家庭条件好的摊贩采用疏导,对家庭条件差的采用暂扣处罚;(6)对使用机动三轮车经营的摊贩进行暂扣处罚,对使用卡车的予以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