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对县级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影响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bydi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级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第一线”主体,由于其普遍存在的财政困难,财政转移支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过探究转移支付资金的最终落脚点,考察财政转移支付对县级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县级基本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目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转移支付及财政分权对公共产品均等化或者转移支付对财力均等化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地方政府支出和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偏向,但大部分研究局限于省级数据的宏观分析,较少将研究延伸到县一级。
  本文在2009年财政转移支付进一步调整的背景下,首先,基于财政转移支付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及公共产品理论,把公共产品划分为经济性公共产品和非经济性公共产品两大类,对陕西省财政转移支付与县级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本文的理论假说。其次,利用2009-2016年陕西省76个县的县级数据,选取交通运输支出、农林水务支出、资源勘探电力信息支出的加总量作为经济性公共产品的代理量,选取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的加总量作为非经济性公共产品的代理量,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来分析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影响。实证得出:整体上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经济性公共产品和非经济性公共产品的供给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没有明显的支出偏向;但分区域研究后可以得出,相比与较富县,较穷县在得到没有规定具体用途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时,有更大的偏向用于经济性公共产品;分项研究之后可以得出,当地方政府得到没有规定具体使用用途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时,对交通运输类经济性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在以GDP为官员考核指标和对上负责的政治管理体制下,陕西省县级政府存在一定的支出偏向,转移支付政策效果不是很理想,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基于实证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权和事权、加强预算管理等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以人口老弱化、村庄空废化、生态环境污损化等为典型特征的“乡村病”。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地域空间最基本的单元,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系统的地理空间载体,其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吉林西部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土地盐碱化、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现象严重。与传统农区的农村居民点相比,生态脆弱区
随着我国乡镇企业的转型及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日益减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日趋频繁。因为农村和城市的土地市场是相互分割的,不同于城市土地,农村集体土地为隐形交易的状态,难以对交易双方的权益进行保障,而且还使价格机制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对集体土地流转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价格是关键。目前,国家没有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环境连接的纽带,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作为城镇化进程的承载空间,发挥着资源配置调节的关键作用。在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过程中,土地也经历着一场城镇化,在此过程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人地矛盾逐渐凸显,产生了复杂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生态风险评价是一种依托于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综合视角,以区域的景观格局为评价对象,定量评估土地生态变化
学位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已经逐渐步入现代社会发展的高风险阶段。而劳资关系在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在风险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使其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成为了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资本要素缺乏、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以及政策制度的倾斜等原因,使得劳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资强劳弱”特征。这种劳资关系不同于学术界一般认为的计划经济体
学位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产品生产的价值创造环节(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物流等)被拆分至世界范围内进行,国际贸易已经不再完全由最终品、制成品主导,这就导致一个国家所出口的产品不是完全由本国所生产的,其中还包含了很多从国外进口的中间品和半制成品。在此背景下附加值贸易统计方式应运而生,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便是这一指标的重要展现方式。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企业
学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二十年以来,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追赶超越,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然而,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能源资源开发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经济增长不可持续。西北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使得其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之一。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全线建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多重战略叠加
学位
家庭创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举措之一,能够引领一国(或地区)持续的经济增长。对于家庭创业选择的研究,不仅应考虑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还应考虑与金融相关的各要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由此,本文提出从金融生态环境这一系统性指标的角度探究影响家庭创业选择的因素。  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的四个分项指数对家庭创业选择影响角度考虑,实证分析了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家庭创业选择影响的直接及间接途径,弥补了现有文献在
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容量大幅缩减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已经迫在眉睫,而金融发展质量的好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高效的金融发展水平已经成为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金融结构论、金融抑制论、金融约束论及金融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依托,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集聚三个方面探讨了金融发展对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并考察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外商投资的作用下对环
学位
西部地区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重点开发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越发提高,但其转型升级任务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依然严峻。而近年来西部地区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务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相也继出台了多项关于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更强化与指导了金融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因此,面对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研究金融业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及其具体传导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学位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空间上不断集聚,意味着公共需求发生转移。这种变动对地方政府以当地居民为主的固定化供给方式产生较大冲击。本文旨在探究地方公共品供给如何与人口流动带来的需求变动相适应。  考虑人口流动对公共需求的影响,构建一个改进后的理论模型。传统地方公共品供给是基于中位选民决策理论,地方政府实际供给取决于中位选民为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需求,即取决于税收价格与居民收入水平。本文将净流入人口纳入,通过与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