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新常态以来,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大布局的确立到“十九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区域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实现协调发展、联动增长的关键力量。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能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与商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价值创造与增值,因而逐渐成为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首选战略。然而,当前我国区域创新生态实践多停留在初级的创新要素堆砌和拼凑阶段,对其“有机式、生态化”的特性认识尚显不足,创新“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效能不高,作为制度条件的创新引致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如何从创新要素匹配、互动与共生的生态化视角,有效整合创新要素,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的生态化、共生式发展,是当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生态学共生理论和区域创新生态理论为基底,以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创业为背景,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特质。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的梳理、归纳,界定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内涵、共生内容、共生要素及结构等。在明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内涵及研究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观研究逻辑,设计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研究框架。
其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进行相关研究。在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建构方法识别和提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并依据选择性编码的典型结构关系,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驱动路径模型,进而提出相应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回归分析法检验假设,识别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的作用效果和作用路径。
第三,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进行相关研究。根据共生机制内涵,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构成;基于生态位理论分析生态系统共生单元的进入退出机制;基于生态位理论建立生态伙伴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TOPSIS生态位评估投影模型的生态伙伴评价方法,采用算例分析揭示生态伙伴选择机制;分析了生态系统创新单元间沟通与信任机制,建立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主导模式下和市场主导模式下创新主体的资源共享行为和机制;利用修正因子改进基于理想点的Shapley值法,构建生态伙伴间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型,采用算例解析生态系统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行为;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单元与非生物环境间的适应性机制模型,并分析其适应过程。
第四,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问题进行研究。根据生物共生演化理论,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主导规律;基于系统熵变模型,利用生态熵辨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方向;分别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共生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释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阶段及其表现;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其模型的稳定性及条件,并对不同共生演化模式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过程和结果进行仿真分析;根据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关键种群演化轨迹,利用L-V模型回归估计得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系数,判断其共生演化模式,进而预测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进程。
第五,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问题进行相关研究。结合共生度测度中的“功能”和“协调”特性,建立综合考虑“功能”和“协调”特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静态测度模型,进而考虑变化速度特征建立融合进化速度趋势和进化速度状态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动态测度模型;依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结构模型,建立基于五维共生要素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揭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态势。
第六,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进行相关研究。从共生租金视角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的来源,进而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的现实表现层次;分别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区域科技创新的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方法回归分析得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地区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以此验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驱动创新效应。
最后,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实现策略进行研究。遵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规律和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现状,从宏观整体层面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政策建议,从微观现实层面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对策措施。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的梳理、归纳,界定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内涵、共生内容、共生要素及结构等。在明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内涵及研究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观研究逻辑,设计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研究框架。
其次,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进行相关研究。在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建构方法识别和提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并依据选择性编码的典型结构关系,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驱动路径模型,进而提出相应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回归分析法检验假设,识别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动力要素的作用效果和作用路径。
第三,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进行相关研究。根据共生机制内涵,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机制构成;基于生态位理论分析生态系统共生单元的进入退出机制;基于生态位理论建立生态伙伴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TOPSIS生态位评估投影模型的生态伙伴评价方法,采用算例分析揭示生态伙伴选择机制;分析了生态系统创新单元间沟通与信任机制,建立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主导模式下和市场主导模式下创新主体的资源共享行为和机制;利用修正因子改进基于理想点的Shapley值法,构建生态伙伴间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型,采用算例解析生态系统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行为;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单元与非生物环境间的适应性机制模型,并分析其适应过程。
第四,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问题进行研究。根据生物共生演化理论,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主导规律;基于系统熵变模型,利用生态熵辨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方向;分别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共生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释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阶段及其表现;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其模型的稳定性及条件,并对不同共生演化模式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过程和结果进行仿真分析;根据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关键种群演化轨迹,利用L-V模型回归估计得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系数,判断其共生演化模式,进而预测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进程。
第五,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测度问题进行相关研究。结合共生度测度中的“功能”和“协调”特性,建立综合考虑“功能”和“协调”特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静态测度模型,进而考虑变化速度特征建立融合进化速度趋势和进化速度状态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动态测度模型;依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结构模型,建立基于五维共生要素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揭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态势。
第六,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进行相关研究。从共生租金视角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的来源,进而揭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的现实表现层次;分别建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区域科技创新的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方法回归分析得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地区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以此验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驱动创新效应。
最后,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实现策略进行研究。遵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规律和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现状,从宏观整体层面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政策建议,从微观现实层面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良性共生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