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景与社会——王欢乐与《丰歉年略》的社会史浅析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bb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中国灾荒史研究复兴以来,史学界对于灾荒的历史事实、荒赈制度和灾荒影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近年来史学界对灾荒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人们对灾荒和社会运行、灾荒和文化、灾荒和心理等课题展开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区域社会下层民众生活的角度考察灾荒和社会生活的论著还不多见,鉴于历史上诸如崇祯末年的山陕旱荒和“丁戊奇荒”等灾荒造成农业大面积绝收的状况,毕竟还是发生在个别年份,可一旦灾荒来临,首当其冲的总是耕耘在一线的广大农业劳动者,这就不能不引发人们深思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灾荒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预防储备机制呢?翻阅古籍,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人政客都呼吁民众要实行“耕三余一,耕九余三”的生产生活方式,但灾荒造成的严重损失说明人们并没有将这样理想的“积储防荒”模式付诸实行。本文从社会史角度对灾荒和社会进行浅析,意在探讨传统时代年景的丰歉为什么不能在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实行有效的灾荒积储预防实践。  论文利用清末晋南荣河县王显庄王欢乐所作的民间歌谣《丰歉年略》,浅析年景变化、社会生活和灾荒三者之间关系:  第一章介绍王欢乐及其《丰歉年略》。王欢乐出身于贫农家庭,为了生计到西北山“出门”,数年后他利用自己的积蓄开设油坊,开始从事商业活动。王欢乐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诚信经营,在商业活动中取得了成功,成为本地的富户。致富后,他帮扶外甥、侄子在火灾和旱灾中得以保全,接济青黄不接的乡邻,并为那些因贫辍学的孩子们在关帝庙建立了学校。王欢乐的行为是传统时代的一种民间救济行为,属于个别富户自发的行为。年老返乡后,他感念年景丰歉、粮价的变化和生活态度关系到人们能否安身保家,为了使子孙后代正确地认识社会和生活,他把自己经历多年的年景变化和社会变迁整理成歌谣《丰歉年略》警示劝诫后人。王欢乐的人生经历就是晋南区域社会中下层民众脱颖而出的一个个案,所以歌谣草成后在乡民中引起了共鸣,受到其他广大商民的喜好,纷纷辗转传抄,最后只好付梓。《丰歉年略》展现的是清末晋南的荣河、永济、河津、和陕西的韩城、渭南、大荔等地的年景丰歉和社会生活。有清一代经过二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道光时期,晋南一带的人地矛盾又十分突出,产粮难以满足本地的需求,需从邻近的陕西一带贩运。陕西在同治回民起义期间,许多人逃到山西避难。陕西近代盛行鸦片种植,粮食种植逐渐减少,后来反而要从向来产粮不足的晋南贩运粮食。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王欢乐及其《丰歉年略》和区域社会的背景。  第二章、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根据《丰歉年略》的记载,具体分析年景、生活和社会的关系。《丰歉年略》从道光十五年始到光绪二十五年止记载的年景变化,丰年约20次,灾歉约23次,其记录中风、霜、疫和兵燹各1次,涝害4次,余皆为大小不等的旱灾,可见这一区域此时期是以干旱为主,兼有风霜雹涝等灾害的发生。这一区域有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候条件的异常,是丰歉年景的主要原因。诸如回民起义、改朝换代等社会运动也是丰歉年景出现的一个重要成因。社会运动的深层原因是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在表面看来可能表现为阶级的、民族的矛盾。  就清末的中国社会而言,传统时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各阶层中农业劳动力占据绝大多数,形成中国金字塔式社会阶层分布。广大下层民众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无论年景的丰歉,他们都处于弱势地位。丰年他们为了获得货币,提供给市场的是相对过剩的粮食,自然不会有理想的粮食价位,既使丰年多收了三五斗也不会有好的经济收益,所以就有熟荒的说法;在歉年整个社会都对粮食有强烈的需求,财富的多少就决定了能够拥有资源的多少,这些贫困的民众在饥荒中总是受灾最为严重。大多数情况下随着年景的丰歉,银价就会随之跌涨,收成好坏对银钱兑换的比率的影响,会导致广大下层民众手中有限的钱还要相应贬值。随着社会财富的累积,承平日久民间婚丧嫁娶的消费水平自然水涨船高。传统社会中基层社会广大民众除了农业生产,一般在农闲季节还要做些小买卖或是从事小手工业活动,由于农村的贫困和从业人员众多,收入自然也十分低微。为了维持社会生活,农民们在遇到婚丧嫁娶建房病困时就不得不贱卖自己的粮食来筹措钱财。  第四章介绍王欢乐的生活经验和对人生经历的感悟,并总结《丰歉年略》的社会史分析。王欢乐在《丰歉年略》的附录中提到人生在世一味小心方安享百年,平安的生活不是容易的事情,有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有社会生活中的不利因素。个人要学会节俭忍耐,与好人为伍,不吸食鸦片;家庭生活中应孝敬父母,兄弟妯娌和睦相处;农业生产要辛勤耕作;商业活动中要童叟无欺、公平仁义。按照这些教导出来的子孙可以吃饱饭,穿暖衣,荒早年不但家庭可以团圆,而且铺号也能够保全。  歌谣中王欢乐也强调“耕三余一,耕九余三”的传统防灾御荒地生产生活理念,但这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时代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留下了花样繁多的荒赈制度和措施,但都没有解决了旱灾引起的饥荒和贫困,所以中国历史总是重现旱荒中流离失所的同样画面,这在一定得历史阶段社会因素不容忽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占据人口的多数,客观经济规律在丰歉年景中调节着价格的波动,社会财富的累积和消费、婚育观念等众多因素的作用,社会下层民众即使丰年也收入微薄。诸如丁戊奇荒、回民起义和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等大的自然和社会灾害,他们在社会历史中还只是沧海一粟,大多数时间人类社会还是在不断地繁衍生息。如果说灾荒提出的是积储要求,对于广大下层民众社会生活而言,不得不直面消费的问题,从社会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灾荒其实也是眼前生活和长远发展不能兼顾的结果。
其他文献
相邻国家边界的形成,在古代主要是基于传统习惯所形成,到近现代主要是依条约划定。本文主要通过对明清中朝边界之形成过程及沿革,探讨明清两代中朝边界情况。由于特殊的边疆政
通过拉力测试及电池在不同焊接状态下的内阻变化和倍率性能差异评估不同焊接标准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进而固化极耳超声波焊接工艺标准,从而保证产品焊接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摘 要:焊接技术在油田管道施工中至关重要,其质量控制管理十分复杂,包含很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各方面共同配合。管道焊接工艺从手工焊接发展到自动化焊接,当前采用的最普遍的是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接技术。随着油田行业规模的扩大,高超的焊接工艺和高质量的焊接技术是管道施工顺利运行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管道焊接的主要工艺和相应的质量控制举措,来确保焊接质量。  关键词:油田;管道焊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