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也是崩塌落石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国家建设的快速发展,建于山区的大型、特大型水电工程、道路工程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日益凸现,由于危岩体失稳而造成的灾害事件也越来越多。全国每年都会因崩塌而造成非常严重生命财产损失,由此可见危岩体崩塌的多发性、分布的广泛性和危害的严重性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危岩体崩塌成为山区高陡边坡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近20年来,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危岩体的进行了较多有益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渡河黄金坪水电站地下厂房后山高边坡的危岩体为例,对危岩体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论文从危岩体的定义、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危岩体的分类到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及最后的风险性分析,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危岩体研究现状的介绍,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危岩体的变形破坏模式研究、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危岩体的风险性评价研究、危岩体的防治措施研究及危岩体失稳后运动路径的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状况。为论文以后章节进行危岩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了研究区的岩体结构特征,对研究区发育的结构面进行了优势裂隙统计并对结构面的规模和性状进行了分级,给出了岩体、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参数,为以后进行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3)对危岩体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具有野外辨识性。对危岩体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做了详细介绍,之后将危岩体的失稳过程分为①潜在危岩体的形成阶段(时效变形阶段);②原始结构面发展和新结构面形成阶段(累进破坏阶段);③危岩体失稳破坏阶段(突然崩塌)二个阶段。将危岩体按不同的变形模式和破坏模式进行了分类:按危岩体的变形模式分为蠕滑一拉裂式、滑移-拉裂式、溃屈式、倾倒-拉裂式、塑流-拉裂式、松弛张裂式;按破坏模式分为:崩落(塌)式、滑落(塌)式和扩离式、剥落式,其中崩塌又根据破坏瞬间的运动方式和破坏机理又分为:坠落式崩塌、倾倒式崩塌两个亚类。
(4)将现有的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分别做了详细介绍,对其中的静力解析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针对不同的失稳方式提出了具体的定性和定量的失稳判据。
(5)结合前面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对研究区危岩体的形成机制做了详细分析,并用静力解析法对研究区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危岩体在天然状念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或稳定状态(个别临界稳定),在地震和暴雨工况下整体稳定性降低,局部处于欠稳定和不稳定状态。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得出裂隙中的静水压力对不同破坏模式的危岩体的稳定性影响也不同,其中对倾倒式崩塌的危岩体的影响要比对滑塌式危岩体的影响明显。
(6)对危岩体风险性评价的定义、基本特征及评价的内容和类型做了详细介绍。论文建立了危岩体风险性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危岩体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其按危险程度分为I、II、Ⅲ级三个等级,危险性由高到低。其中I级危岩体共有8处,II级危岩体共有17处,Ⅲ级危岩体共10处。
(7)对危岩体的易损性评价体系做了简单介绍,并将易损性进行分级,分为I、II、Ⅲ级三个等级,易损性有高到低。并对危岩体的危险性及易损性的不同等级进行无量纲的赋值。最后按危岩体风险度的计算公式,对研究区的危岩体进行了风险度的评价,并将风险度也分为I、II、Ⅲ三个等级,风险程度依次由高到低,其中高风险的危岩体有9处,中等风险的危岩体有9处,低风险的危岩体有17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