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持续升值,但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过大起到缓解作用,反而国际收支顺差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面对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央行采用了各种冲销手段来回收外汇占款投放的过量基础货币,但通货膨胀压力却越来越大,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出现飙升。这一现状促使作者去研究我国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货币政策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希望通过对其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探析解决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本文采用协整分析、向量误差纠正模型(VECM)、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基础货币的内生性进行了计量检验,并对基础货币的回流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检验结果发现,2001年之后,净国外资产代替净国内信贷成为影响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因素,央行票据主要起到回笼基础货币的作用;外汇渠道发行货币的被动性,及冲销手段的各种制约造成我国基础货币不可控,基础货币内生性特征明显。本文建立了区域货币市场模型,对我国区域货币市场均衡进行了静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各项存贷款及现金投放超出了其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中西部地区的各项存贷款及现金投放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开放经济盯住汇率制度下,建立了一个外贸开放度不同的两区域模型,对外汇市场冲销干预进行了动态理论分析。分析结果发现,盯住汇率制度下的外汇市场干预使得基础货币发行内生于国际收支,区域间外贸开放度的不同,会导致区域之间基础货币投放的不平衡。我国区域间外贸开放度存在巨大差异,并不适用全国统一的总量性冲销政策,“一刀切”的冲销政策不仅不能起到基础货币的有效回流,而且进一步紧缩了原本资金匮乏的中部和西部资金,使得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货币供应严重不平衡。本文运用货币主义分析法,在我国区域货币供应不平衡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货币供应、货币需求、内需不足和房地产泡沫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02年之后,人民币汇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促使经常项目顺差扩大,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资本的流入加大了我国资本项目顺差。过分追求汇率稳定,使得外汇储备的增长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不断扩大而快速增长,内生于国际收支的货币发行机制致使货币投放过多,诱发了通货膨胀风险;为抑制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对外汇占款进行了积极冲销操作,净国外资产不断上升,净国内资产不断下降,货币供应的区域不平衡不断加深;净国内资产的下降致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净国外资产的不断积累,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流动性严重过剩,最终形成投机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内需的不足使得国内相对过剩的产能需要依赖国外市场来消化,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冲销压力越来越大,货币供应不平衡程度逐步加深,这个过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本文建议通过完善我国汇率形成机制,运用相关外贸政策扩大进口。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扩大内需,促进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的平衡发展,逐渐降低我国外部不平衡。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特征制定相应的区域化货币政策,解决货币供应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内需不足和外部不平衡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