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能够理智的认识挫折,客观的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努力找出摆脱困境的方法,避免产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即个体适应、防御、应对挫折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从小养尊处优,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很少遭遇挫折,因而挫折承受力较差,一旦遇到挫折,便容易陷入不良情绪困扰甚至走入极端。其实,挫折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挫折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但是对人的影响却因人而异、大不相同。因为挫折对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它的评价与归因,与个体的认知水平、归因方式有重要关系。归因方式指个体对事件的发生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怎样的解释,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个体对挫折的认识,与个体的挫折承受力有密切联系。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级、性别、专业、成长环境、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和归因方式带来的差异进行探讨。采用“挫折承受力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对长春和哈尔滨地区高校学生进行问卷测验,探索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归因方式特点及相关关系。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事实材料。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总体水平不高。2、东北地区大学生倾向于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内在性、整体性、持久性因素,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归因于内在性、局部性、暂时性因素。3、男女大学生归因方式差异显著,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在性、整体性因素。4、不同成长环境、专业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归因方式差异不显著。5、不同年级大学生归因方式差异显著,大四学生归因方式比较消极。6、挫折承受力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归因方式差异显著。大学生越是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和持久性因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局部性、暂时性因素,挫折承受力水平越高;越是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整体性和持久性因素,挫折承受力水平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