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BCNS),又称Gorlin-Goltz综合征(Gorlin-Goltz syndrome,GGS),或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分子遗传学表现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约为1∶60,000,男女发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白种人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集中在17-35岁。BCN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PTCH1基因(9q22.3)突变有关,也有少数报道认为BCNS,尤其是伴发有脑膜瘤或成神经管细胞瘤的BCNS的发生与PTCH2、SUFU基因的突变有关。 BCNS临床可表现为多器官功能异常,约60%的患者首诊症状表现为颌骨多发性角化囊性瘤,发病早期症状隐匿,就诊时病灶往往已造成颌骨较大面积的破坏,对患者颌面部美观、咀嚼功能产生重大影响。且BCNS患者成神经管细胞瘤的发生率可高达10%,是其致死最重要的原因,成神经管细胞瘤是一种原发性的高度恶性的脑肿瘤,目前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及术后放化疗,而由于BCNS患者对放射线极为敏感,术后放疗无疑会导致局部基底细胞癌的发生率大大增加。BCNS可表现为散发性和家族聚集性两类,影像学检查是目前BCNS患者家属及下一代排查及早期诊断的最重要的检查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还会增加基底细胞癌及其他肿瘤发生的风险。 由此,探索BCNS的遗传学基础,分析散发性及家族聚集性BCNS临床表现型和遗传学差异,对BCNS患者家属及下一代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散发性、家族聚集性基底细胞痣综合症的PTCH1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1、临床收集散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症患者(2个家族)及家族聚集性基底细胞痣综合症家系(1个家族); 2、收集3个家族中所有人员(实验组)外周血,提取DNA,采用PCR扩增PTCH1基因外显子,扩增产物行DNA测序后,与NCBI基因库PTCH1基因外显子进行比对; 3、提取30个与实验组同地区、同种族、男女比例1∶1的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提取DNA,采用PCR扩增PTCH1基因外显子,扩增产物行DNA测序后,与NCBI基因库PTCH1基因外显子进行比对。 结果: 1、根据Kimonis VE等199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确定家族性BCNS家系(P)存活患者5例,散发性BCNS患者2例(A、B),主要临床表现为为颌骨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手掌多发性点状凹陷、多发性皮肤基底细胞痣、大脑廉、小脑幕异位钙化、巨头畸形、眶距增宽; 2、2例散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症患者(A、B)、基底细胞痣综合症家系(P)中先证者(Ⅱ3)、先证者儿子(Ⅲ3)、先证者女儿(Ⅲ4)PTCH1基因均发现同一个错义突变,即第23个外显子第140位碱基C>T(c64244 C>T),导致其编码的脯氨酸为亮氨酸所代替(p.Leu175Pro)。在dbSNP数据库中检测该突变符合单氨基酸多态性,但其突变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频率无详细描述。基底细胞痣综合症家系(P)中另外两个患者未发现此位点突变; 3、基底细胞痣综合症家系(P)中先证者(Ⅱ3)、先证者儿子(Ⅲ3)、先证者女儿(Ⅲ4)以及1例零散性基底细胞痣综合症患者(B) PTCH1基因另外发现一个新的错义突变,即第22个外显子第34位碱基A>T(c62264 A>T),导致其编码的亮氨酸被组氨酸所代替(p.His170Leu); 4、基底细胞痣综合症家系(P)中另外2个患者、3个家族中24个健康人及对照组30个正常人均未发现PTCH1基因突变。 结论: 1、基底细胞痣综合症家系(P)中另外两个患者未发现PTCH1基因的突变,表明并非所有BCNS患者均存在PTCH1基因的突变,其发病可能还与PTCH2、SUFU、SMO等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即基底细胞痣综合症家系(P)的发病可能为多个基因多个位点突变引起; 2、 PTCH1基因第23个外显子第140位碱基C>T(c64244 C>T)可能导致基底细胞痣综合症家系(P)及散发性患者(A、B)对BCNS发病的敏感性增加,但也不排除其为家系发病的根本原因; 3、第22个外显子第34位碱基A>T(c62264 A>T)可能为散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症患者(B)及基底细胞痣综合症家系(P)中先证者(Ⅱ3)、先证者儿子(Ⅲ3)、先证者女儿(Ⅲ4)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4、基底细胞痣综合症患者PTCH1突变位点的个数可能会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家属及下一代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