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土”难寻——论师陀长篇小说《结婚》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对低调,但一直都有受到关注的作家。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依旧生命长青,他在小说、散文以及戏剧上的创作才能得到不少研究者的肯定。他擅长刻画中原乡土世界,对都市也进行了关注与书写,长篇小说《结婚》就是师陀都市题材类作品的代表作。师陀在《结婚》中用不同的视角观看上海,从中传达出对都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不同人物生命的思考。
  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人物的幻想世界、让人沦陷的都市“毁人炉”以及看似理想的乡间“安宁土”几个方面分析《结婚》中的城乡书写,探讨小说安宁难寻的寓言性主题。第二章分析《结婚》中在都市徘徊,寻觅“安宁土”的小人物,通过对小说人物努力追求都市人身份、寻求认同感,以及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身心无寄的漂泊感的两种状态的分析来展示师陀对都市与乡土世界的言说。第三章从《结婚》来审视师陀文学创作的转型与回归,《结婚》是承接了师陀的乡土书写与都市书写的转折点。通过将《结婚》分别与师陀比较有代表性的《果园城记》《无望村的馆主》《马兰》和《荒野》等乡土、都市题材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来分析《结婚》与这些作品之间的关系,呈现师陀由乡土书写转向都市书写、又由都市书写回归乡土书写的创作轨迹,探索师陀创作转变的原因。第四章探讨文学史视野下的《结婚》,分析作为“可喜的收获”的《结婚》的价值。
  师陀作品的书写对象多为中原乡村或小城镇,但《结婚》是师陀笔触由乡村转向都市复杂多变的生活场景描写的成功尝试,也是师陀由乡土书写转向都市书写的节点。《结婚》刻画了沦陷时期的上海的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主要描写了胡去恶怀着“美的希望”在上海这个都市中的挣扎,他的挣扎又烙印着师陀在城乡之间的寻觅。“安宁土”正如胡去恶所怀揣着的“美的希望”,在师陀的乡土作品与都市作品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对“安宁土”的“寻觅”。在这种一以贯之的坚持中可以体现出师陀对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都市的思考与探寻。师陀始终在探索生命的意义和适合生命生存与发展的“安宁土”。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失成败的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价值尺度和标准。一直以来,此课题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与热点。本论文在现有学者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地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尽可能地把握时代特点,力求对此课题再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力求以新的视角、综合性的方法,提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系统化路径。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系统阐述
学位
《科尔沁旗草原》是作家端木蕻良第一个长篇,是其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从1939年的初版本到1998年《端木蕻良文集》的出现,在近半个世纪的出版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五种主要的不同版(文)本。其中端木亲自(或参与)作品创作或修改的版本有三个,即开明出版社1939年版、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从初版本到作家社本,修改笔触涉及到人物形象塑造、意识形态、语言效果和副文本等各维度,褪去了
《原野》的经典化过程是一面历史的棱镜,可以从中透视文学与政治的歧路。《原野》诞生八十余年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截然不同的阐释和演绎,1937年问世至新中国成立前,它的接受呈两极化态势;建国后至新时期,它在中国大陆的出版、演出、评论全面停滞;1980年代以来,批评界对《原野》的评价日趋客观、理性,《原野》迎来新生。在《原野》经典化历程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文学功用的变迁,而曹禺面对质
学位
是枝裕和是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日本年轻导演的代表人物,也是继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之后,当代日本电影界中为数不多的,在世界三大电影节闪耀的导演之一。可以说,他在日本电影史无数巨匠所奠定的基础上,演绎了当代日本电影的新美学。而是枝裕和独特的空间调度技巧则是其能够获得如此大国际关注的重要元素之一。  从1995年处女作《幻之光》到2019年的《真相》,是枝裕和累计创作了14部电影,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美育在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魏晋以前的自然美育只是人格美育的附庸品。魏晋以后纵情山水成为士人阶层的一种审美风尚,自然美育逐渐走向独立。在欣赏山水的过程中,士人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在山水诗中投射了他们对精神解放的愿景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等。  第一章山水方滋:魏晋南北朝自然美育思想的产生。从
有些构式从语表形式看是转折句,但构式中前后填充的内容并不表转折,甚至毫不相干,但它既然存在于语言交际中,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网络用语多为现代汉语传统成分的变形,其发展演变多遵循一定的规律,常常是从某一个广泛被人们认知的语言结构框架演变而来,如本文的研究构式“虽然我A,但是我B啊”是由现代汉语典型转折句式“虽然...但是...”发展变化而来,总的语表框架大体相似,但语义内涵却有质的差别。在语言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