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对低调,但一直都有受到关注的作家。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依旧生命长青,他在小说、散文以及戏剧上的创作才能得到不少研究者的肯定。他擅长刻画中原乡土世界,对都市也进行了关注与书写,长篇小说《结婚》就是师陀都市题材类作品的代表作。师陀在《结婚》中用不同的视角观看上海,从中传达出对都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不同人物生命的思考。
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人物的幻想世界、让人沦陷的都市“毁人炉”以及看似理想的乡间“安宁土”几个方面分析《结婚》中的城乡书写,探讨小说安宁难寻的寓言性主题。第二章分析《结婚》中在都市徘徊,寻觅“安宁土”的小人物,通过对小说人物努力追求都市人身份、寻求认同感,以及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身心无寄的漂泊感的两种状态的分析来展示师陀对都市与乡土世界的言说。第三章从《结婚》来审视师陀文学创作的转型与回归,《结婚》是承接了师陀的乡土书写与都市书写的转折点。通过将《结婚》分别与师陀比较有代表性的《果园城记》《无望村的馆主》《马兰》和《荒野》等乡土、都市题材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来分析《结婚》与这些作品之间的关系,呈现师陀由乡土书写转向都市书写、又由都市书写回归乡土书写的创作轨迹,探索师陀创作转变的原因。第四章探讨文学史视野下的《结婚》,分析作为“可喜的收获”的《结婚》的价值。
师陀作品的书写对象多为中原乡村或小城镇,但《结婚》是师陀笔触由乡村转向都市复杂多变的生活场景描写的成功尝试,也是师陀由乡土书写转向都市书写的节点。《结婚》刻画了沦陷时期的上海的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主要描写了胡去恶怀着“美的希望”在上海这个都市中的挣扎,他的挣扎又烙印着师陀在城乡之间的寻觅。“安宁土”正如胡去恶所怀揣着的“美的希望”,在师陀的乡土作品与都市作品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对“安宁土”的“寻觅”。在这种一以贯之的坚持中可以体现出师陀对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都市的思考与探寻。师陀始终在探索生命的意义和适合生命生存与发展的“安宁土”。
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人物的幻想世界、让人沦陷的都市“毁人炉”以及看似理想的乡间“安宁土”几个方面分析《结婚》中的城乡书写,探讨小说安宁难寻的寓言性主题。第二章分析《结婚》中在都市徘徊,寻觅“安宁土”的小人物,通过对小说人物努力追求都市人身份、寻求认同感,以及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身心无寄的漂泊感的两种状态的分析来展示师陀对都市与乡土世界的言说。第三章从《结婚》来审视师陀文学创作的转型与回归,《结婚》是承接了师陀的乡土书写与都市书写的转折点。通过将《结婚》分别与师陀比较有代表性的《果园城记》《无望村的馆主》《马兰》和《荒野》等乡土、都市题材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来分析《结婚》与这些作品之间的关系,呈现师陀由乡土书写转向都市书写、又由都市书写回归乡土书写的创作轨迹,探索师陀创作转变的原因。第四章探讨文学史视野下的《结婚》,分析作为“可喜的收获”的《结婚》的价值。
师陀作品的书写对象多为中原乡村或小城镇,但《结婚》是师陀笔触由乡村转向都市复杂多变的生活场景描写的成功尝试,也是师陀由乡土书写转向都市书写的节点。《结婚》刻画了沦陷时期的上海的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主要描写了胡去恶怀着“美的希望”在上海这个都市中的挣扎,他的挣扎又烙印着师陀在城乡之间的寻觅。“安宁土”正如胡去恶所怀揣着的“美的希望”,在师陀的乡土作品与都市作品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对“安宁土”的“寻觅”。在这种一以贯之的坚持中可以体现出师陀对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都市的思考与探寻。师陀始终在探索生命的意义和适合生命生存与发展的“安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