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青少年处于从儿童期到成人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主观认知尚处于半成熟状态,在面临较大学业压力、重大事件激变时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自闭特质广泛存在于普通人中,若青少年自闭特质过高,就会影响其心理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妨碍其成长。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已经经历了三年防疫困难时期,抑郁、焦虑问题明显增多,在此期间需格外关注对青少年线上线下的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尤其高自闭特质青少年)形成良好情绪调节能力。基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处于从儿童期到成人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主观认知尚处于半成熟状态,在面临较大学业压力、重大事件激变时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自闭特质广泛存在于普通人中,若青少年自闭特质过高,就会影响其心理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妨碍其成长。后疫情时代,青少年已经经历了三年防疫困难时期,抑郁、焦虑问题明显增多,在此期间需格外关注对青少年线上线下的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尤其高自闭特质青少年)形成良好情绪调节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深入考察青少年“第六人格特质”——自闭特质对抑郁情绪、社交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在自闭特质与抑郁情绪、社交焦虑之间起到的横向和纵向中介作用;并探讨正念认知疗法对高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一,通过简版青少年自闭特质自评问卷、情绪调节问卷、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山东省9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青少年自闭特质的社交与应对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认知重评在是否独生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抑郁情绪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社交焦虑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2)青少年自闭特质、情绪调节策略、抑郁情绪、社交焦虑两两显著相关;(3)情绪调节策略在自闭特质与抑郁情绪、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对其中500名高一被试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追踪测量,将两次测量所得有效数据进行匹配,最终394名被试数据被纳入分析。结果显示:(1)T1、T2自闭特质,T1、T2情绪调节策略,T1、T2抑郁情绪以及T1、T2社交焦虑四者呈显著相关;(2)交叉滞后模型显示T1自闭特质显著预测T2社交焦虑和抑郁情绪;(3)情绪调节策略仅在自闭特质对抑郁情绪之间起纵向中介作用。研究三,基于研究一、研究二的调查结果,以正念应对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正念认知疗法,对实验组高自闭特质高中生进行共计八周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方法,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前后测上的差异性。结果发现:正念认知疗法干预显著提升高自闭特质学生认知重评的使用频率,降低社交焦虑程度、缓解抑郁情绪。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在自闭特质与抑郁情绪、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自闭特质可以直接影响抑郁情绪和社交焦虑,还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策略间接影响抑郁情绪、社交焦虑;(2)自闭特质可以显著预测四个月后的抑郁情绪、社交焦虑,即自闭特质会影响学生日后的抑郁情绪和社交焦虑程度;情绪调节策略在自闭特质和抑郁情绪之间起纵向中介作用,增加青少年使用认知重评的频率可以有效降低个体负性情绪;(3)正念认知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高自闭特质高中生的认知重评,改善其负性情绪。
其他文献
周克芹是四川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奖、四川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他的小说语言质朴清新、幽默生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当前与周克芹作品有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小说人物、小说创作等方面,还没有从修辞角度对其语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因此,本文以周克芹的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修辞学、认知语言学、美学等理论,运用归纳法、统计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对周克芹小说进行系统的探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酒”这个文学意象与众不同,它出现于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特殊饮酒风尚形成,同时一种名为“春酒酿造法”的工艺也开始在民间普及,与“春酒”相关的文学书写逐渐增多。隋唐五代时期,文人诗中的“春酒”书写形式多样,“春”与“酒”之间形成一种有趣的关联性。“春酒”意象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时期“酒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春酒”并非确指单一、固定的存在物,也非泛泛地指“春天的酒”,而是具有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诗书画印兼擅,人品与艺品皆清绝。汪士慎的诗歌曾得到同时代人以及现代研究者的高度评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茶诗与题画诗,这两类题材最能代表汪士慎的人格特质与艺术风格,体现了诗人的一腔苦心与满身清气。本文将结合汪士慎的生平与交游背景,对汪士慎茶诗与题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诗歌风格进行系统研究,发掘汪士慎诗歌的文学价值。第一章汪士慎的生平、交游及其诗歌创作概况。汪士慎的生平
在《小说修辞学》中,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韦恩·克莱森·布斯提出“叙述者的戏剧化”会使小说产生更丰富的叙述效果,认为小说叙述者的自我显现及表演是导致包含此类现象的小说与其他小说大异其趣的重要原因。此后,多数研究者选择直接引用布斯的原话进行文学作品分析,而关于“叙述者的戏剧化”本身概念的细化探索则仍具有较大空间,值得我们去讨论、分析与研究。笔者以布斯的观点为切入点,结合前辈经验进行梳理和整合,着重对该概
上世纪20年代,在我国产生的“疑古派”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实证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场疑古思潮把“屈原否定论”推向了高潮,代表人物有廖平、胡适、何天行、许笃仁、朱东润等。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一些学者陆续加入屈原问题的讨争。在这种情况下,原本致力于道家研究的汤漳平先生转而投入《楚辞》研究。汤漳平先生擅长使用“二重证据法”,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加入了闽南文化、闽南方言
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李光地所作的《离骚经九歌解义》是清初一部不可忽视的楚辞学著作,后来的楚辞注家多有征引评价。李光地一生政治功绩突出,著作等身,除了与李光地勤勉好学,热衷学术有关外,还与家族世代传承的儒家优良风尚和重视家族子弟教育息息相关。李光地九岁学习《离骚》,十四岁被绑架,在贼窝的一年多时间,不离诗书,坚持诵读《离骚》,砥砺气节,晚年背诵《离骚》不落一字。李光地著《离骚经九歌解义》的原因既有宣扬
李咸用,郡望陇西,主要活动于咸通、乾符至后梁贞明年间。其一生颠踬,困于科举,曾应辟为推官,因战乱流寓湘楚等地,后避乱隐居庐山。其交友对象广泛,包括来鹏、刘松、陈沆等文士,又与修睦、玄泰等僧人交游往还,是唐末五代庐山诗人群成员。著有《唐李推官披沙集》六卷,共计196首。李咸用久经战乱,虽坎壈颠踬却不忘苦吟。其本坚守着科举道路和报国信念,但因唐末社会凋敝,只能绝意仕途,走向隐逸。其诗歌主题取向多维,包
明代福建崇安诗人蓝智,与兄长蓝仁并称“崇安二蓝”,因二者在闽中诗派中的特殊地位,又称“闽派先声”。关于蓝智的相关记载诸如生平经历、生卒年大多语焉不详,说法不一,其诗集《蓝涧集》亦存多种版本,著录情况各一。本文以蓝智及其诗歌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蓝智生平与交游情况,梳理版本概况,并对蓝智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师学渊源等做进一步的探析,探讨其诗学唐人之风对闽中十子以及闽中诗派的影响,希冀还原其应有
东晋干宝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其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巫文化、谶纬、宗教、阴阳五行等方面,但关于色彩的探究甚少。通过梳理李剑国先生辑校的《新辑搜神记》,可见青、白、赤、黑、黄这五色范围的词组(包括同一文章出现的不同色彩词)多达118处。由《搜神记》“明神道之不诬”可知,干宝撰录此小说的目的是证明鬼神的真实存在,而颜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考究《搜神记》五色词的意蕴,有助
鸦片战争后整个时代长期处于剧烈变动之中,人的思想同样也在不断变化着。军阀割据、“五四”运动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一系列社会重大事件,造就了一个动荡的时局,林语堂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思想也随之改变。从年少之时的激进到不惑之年的温和,再至后来的闲适,林语堂一次次做出他的选择。“五四”时期的林语堂是激进的林语堂,他会拿起笔杆讽刺腐朽的政府,会走上街头和镇压学生的警察进行“追逐战”,会为无辜的人们争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