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区域性概念,在经济上西部被看着是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同义词。进行西部大开发,也就是要促进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财政作为政府主要的职能部门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如何正确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对西部地区的自然状况和发展历程进行充分的掌握,确立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及战略重点,进而研究提出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的选择和制定。 本文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的。首先对西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充分地阐述,深刻分析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的政策理论背景和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的经济理论基础,即西部的开发是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提高,即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四个主要因素在内的产出投入比的提高。对于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的选择,就是在制度上作出安排,打破现有的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格局,从外部注入动力进行推进。现实看,我认为自然资源是先天存在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可以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予以改变。因此,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财政政策选择就从这样的角度展开:1、 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改变西部地区的资金格局,为西部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2、 利用财政收支政策调节西部经济社会结构,并通过财政资金的桥梁和杠杆作用,鼓舞民间投资的热情。3、 研究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配合,积极发挥金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WP=3>主力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现行银行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对西部资金的抽血可能。4、 加大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和技术开发的财政扶持,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构筑西部大开发坚实的微观基础。 必须指出,西部大开发的财政政策选择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围绕企业这个核心来决策。市场是有效配置资源的良好机制,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最核心的细胞,不论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知识和技术及生产率的提高来看,应该以补充市场的不足来研究,以企业如何更有活力与竞争能力来研究。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对研究财政政策运用的空间区域对象及本文的逻辑起点——西部及西部经济发展进行界定和分析。首先,明确西部地区的地域定位。西部地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理概念而是经济区域概念。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在经济上“西部”又成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同义词。其次,通过历史回顾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考察分析近代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 尤其回顾了建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经历的两次开发的机遇,指出世纪之交的第三次西部大开发更具有以往两次开发所无法比拟的吸引力和优势。最后,在对西部经济发展历史情况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客观的实证分析。 第二部分:本部分着重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理论基础进行深刻的分析,揭示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的基本目标安排。首先,深刻领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源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理论及80年代初提出的“两个大局”的区域<WP=4>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即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 现在东部已经富裕起来,转而开发西部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其次,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长远的、近期的等多层次、多角度高度地概括阐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并蕴涵着其目标指向的多元性。最后,立足于西部现有优势,将西部大开发的基本目标定位于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思想。 进而,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提出运用整体经济发展这个概念, 指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知识技术等四个主要因素的调整,从而解决了西部大开发中政策选择的着力点问题。 第三部分:这部分是本文讨论的核心和落脚点。在对前述的西部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深刻分析理解,及对西部大开发基本目标和思路的准确定位与把握的基础上,首先,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标准和财政政策效用特点分析,确立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定位有三项:公共服务、政策导向和政策环境,并指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财政政策的运用是最基本、最有力的政策手段。在此基础上,对世界有关国家在解决地区发展差距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进行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并针对西部财政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矛盾,阐明了当前财政政策选择应该坚持的六项基本原则。最后,重点论述和提出了对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选择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