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身份政治的兴起,形象学研究开始从“对他者文化的阐释”转向“对自我文化的确认”,文化身份也成为形象学研究的重点。中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现代时期,有很多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其中明恩溥、辜鸿铭以及林语堂等颇具代表性。本论文拟在形象学理论和文化身份理论的框架下,以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特性》、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以及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为研究文本,以探讨形象背后的文化根基为目的,比较分析三位作家如何在中国形象的塑造中建构其文化身份。 本文首先分析了三位作家笔下大相径庭的中国形象:《中国人的特性》中,消极负面的国民性格、卑贱凄苦的女性形象以及有害无益的儒家宗教,反映出一个阴暗压抑的“他者”中国形象;《中国人的精神》中,谦顺温良的国民性格、幽闲无私的家庭妇女以及悠久强大的儒家文化,展现了一个完美无缺的“自我”中国形象;《吾国与吾民》中,褒贬相兼的国民性格、即传统又现代的贤妻良母、严肃而浪漫的人文宗教,传达了一个瑕瑜互见的“自我”中国形象。其次,结合作家具体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本文探讨了三位作家的文化身份:明恩溥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传教士,国家归属感、美国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和经历,都决定了其对美国文化的强烈认同;辜鸿铭作为归国华裔,其中国归属感、留学经历以及幕府经历,促成了他对儒家文化的极度痴迷;林语堂虽生于中国,但长期身处中西两种文化维度之中,其爱国情怀、西学经历以及现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赋予其客观的文化立场和包容的文化态度,使其对中西文化既批判又认同。最后,本文以他者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了三位作者文化身份的建构。研究发现,在塑造中国形象时,明恩溥否定和批判对立的他者中国以突显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建构起对美国文化的认同;辜鸿铭肯定中西文化的相同之处,更着力宣扬中国较之于西方他者的优越性,建构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林语堂一方面以中立的态度看待东西文化相同点,另一方面对差异性下西方他者持有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肯定他者从而反省自我,否定他者从而肯定自我,传达了其文化平等与兼容互补的立场,建构其对东西文化的双重认同。 无论明恩溥笔下否定的中国形象,还是辜鸿铭笔下完美的中国形象,或是林语堂笔下瑕瑜互见的中国形象,其背后皆有特定的文化根基,揭示出根植于文化深处的一种思维惯性。正是这种思维惯性,决定了作者笔下的他者形象,通过他者建构起了自我的文化身份。人类追求和谐共存的今天,倡导两种文化取长补短,超越中西对抗的文化立场,最终促成一种彼此平等、互相欣赏、互相尊重的和谐局面。相比之下,林语堂的文化态度和立场较之于明恩溥和辜鸿铭更值得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