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等相关组织进行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试点工作(以下简称沪港通)。沪港通代表着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直接借助本地证券公司进行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沪港通的实施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金融改革的具体成效,同时也开启了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新篇章。毫无疑问,此项改革是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迈向双向开放的里程碑,也大大推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同时,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有利于解决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的股价高估问题。那么,沪港通机制在境外投资者进入市场的环境下,对于解决我国资本市场股价同步性问题有无正向作用呢?在对投资者的保护政策不够健全,司法体系不够完善,金融系统不够完备等现实情况之下,我国是否拥有资本市场开放的前提条件以及是否能够体现此项机制带来的效果值得进一步发掘。研究沪港通实行前后股价信息含量的变化有着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在于探究该政策对于沪市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机理,从而拓展资本市场提升定价效率路径的相关研究。现实价值是为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未来开放我国资本市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辅助。国内外学者围绕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实现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机制的实施效果,影响市场股价信息含量的因素和其经济后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文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目前就股价信息含量的微观研究较少,且研究方法比较固化没有剔除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以沪港通实施前后3年即2012-2017年作为研究时间范围,选取沪股通标的股票作为实验组、非沪股通标的股票作为控制组,对其构建PSM-DID模型,来验证沪港通政策是否有利于提高沪市股价信息含量。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得到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梳理已有的关于沪港通对股价信息含量影响的研究,并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由相关研究提出沪港通对沪市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假设,以是否为沪股通企业股票为标准,选取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样本股票,并构建PSM-DID模型,再确定相应控制变量的选取。再次,基于PSM模型找到特征相似的实验组和控制组样本,采用DID模型来分析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的真实效果,以排除样本性偏差和异质性偏差,保证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表明PSM-DID估计结果是稳健的。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剔除其他因素对沪市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作用,作为一项市场开放的政策,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开通整体上对于提升沪港通市场的股价信息含量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后,依据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相关机制提出了继续推进沪港通政策实施的几点建议:第一,完善沪港通投资者看穿机制,加强两地监管合作;第二,适当增加沪港通投资标的、额度,走金融创新的道路,增加沪港通金融产品种类。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本文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来剖析沪港通所带来的影响。第二,实证方法的创新性,为了减少样本性偏差和异质性偏差的影响,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样本进行得分倾向匹配,然后再进行双重差分回归,以便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更合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