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8月,在玉环漩门湾湿地公园滩涂湿地,对互花米草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垂直结构研究,研究内容分为沿泥层深度的垂直结构研究与沿潮间带不同离岸距离间的垂直结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采样,总共获得40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6门、8纲、25科。其中,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分别为13、18、4种,合计达35种,占总种数的87.5%。自然滩涂和互花米草滩涂获取的物种数分别为30、31种,两种生境中均有分布的物种有21种。只在互花米草滩涂分布的物种有10种,分别为尖锥拟蟹守螺、细肋织纹螺、玉螺、中间拟滨螺、泥螺、泥蚶、弧边招潮蟹、红螯相手蟹、绒螯近方蟹、粒螯刺鼓虾;只在自然滩涂上分布的物种有9种,分别为斑玉螺、瘤背石璜、微角齿口螺、彩虹明樱蛤、豆形拳蟹、浙小长眼寄居蟹、安氏白虾、中华蜾赢蜚、海鳗。2.互花米草生境中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39.23g/m2和222.6个/m2;自然滩涂生境中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9.19g/m2和1052.8个/m2。通过对生境和不同离岸距离做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生境间均不存在差异;栖息密度在部分离岸距离间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在不同离岸距离间均无显著差异。在沿泥层深度垂直结构上,同一泥层深度,自然滩涂上的物种数高于互花米草生境上的物种数,并且随着泥层深度增加,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有减小的趋势。密度和物种数一样,也有类似的规律,同一泥层深度条件下自然滩涂生境中的密度远高于互花米草生境中的密度,并且随着泥层深度增加,密度有降低的趋势。互花米草和自然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密度在不同泥层深度存在显著性差异。3.通过对物种的主要栖息深度分析,结果显示同一物种在自然滩涂和互花米草生境中的主要栖息深度几乎一致。可以推断出互花米草入侵后,缩短了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距离,而对其主要栖息深度影响不大。4.互花米草生境中的S、H’、J三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同一离岸距离条件下的自然滩涂生境,D则相反,为自然滩涂生境高于互花米草生境,D值越大,说明群落的集中性越高,多样性就越低,所以和前面三个指数是一致的,说明互花米草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程度高于自然滩涂生境。通过统计分析,互花米草生境和自然滩涂生境间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不同离岸距离间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泥层深度情况下,S、H’、J三种指数在0-20cm层均为互花米草滩涂高于同一深度上的自然滩涂,20-25cm层则相反。0-20cm层,Simpson指数D为互花米草低于自然滩涂,20-25cm层则相反。在互花米草滩涂20-25cm层,Simpson指数最大,其他三种指数均为该生境下最小;而在自然滩涂0cm层Simpson指数最大,其他3种指数均为该生境下最小。5.互花米草和自然滩涂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在不同离岸距离条件下的聚类结果:分为互花米草和自然滩涂2大类,MDS排序图很好的支持了这一结果,并且与统计分析得到的生境间差异显著,不同离岸距离间差异不显著是吻合的。而在不同泥层深度的研究中,由聚类和排序可以看出互花米草、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0cm、0-5cm相似性高,互花米草、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5-25cm层相似性高,说明即使生境不同,相同的泥层深度之间相似性也较高;而0cm、0-5cm与5-25cm之间差异性较大,表明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泥层深度影响较大。同时,聚类和排序结果也与前述大型底栖动物在表层呈高密度分布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