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的日渐重视,各级财政的支农支出力度也在逐渐增强。对于医疗保障领域来说,在各级财政支持下最为突出的成果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解体后,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频发。为了缓解这一状况,我国在2002年提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新农合的试点实施以及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新农合制度的运行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项大病统筹的医疗合作项目,参合农民住院费用的实际补偿比例十分重要。新农合的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直接反映了农民参与新农合收益水平的高低,与农民住院时的医疗负担水平关系最为密切,是反映新农合制度运行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面对当前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偏低,与名义补偿比例差距较大的情况,研究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探索提高实际补偿比例的途径是提高参合农民实际收益水平,促进新农合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例为切入点,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能会影响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因素,并利用C HARLS全国中老年人微观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经验研究。研究发现:参合农民的住院医院级别会对实际补偿比例有显著的影响,住院级别越高,实际补偿比例越低;农民是否异地就医对实际补偿比例有显著影响,到外地住院治疗的参合农民的实际补偿比例要显著低于在本地住院的农民;农民是否有补充医疗保险对实际补偿比例有显著影响,有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的农民的实际住院补偿比例要显著高于没有大病医保的农民。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继续推行差别化的报销政策;加强对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进一步发展新农合异地结算制度;积极探索新农合与大病医保的衔接四个方面对新农合的制度发展完善提出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制度的变革,引导农民的行为,切实地提高新农合的实际住院补偿比例,更好地保障参合农民的利益。本文在对以往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参合农民个体的角度研究影响因素,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