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热敏穴的分布规律;并将电针热敏穴分别与电针合募穴、服用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针刺热敏穴对治疗功能性便秘是否具有临床优势。方法:(1)对10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热敏穴探查,记录热敏穴的数量、位置、表现形式、敏化时间,归纳其规律;(2)将其中6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敏化穴组、电针合募穴组、药物组),剔除/脱落后得到有效病例58例,电针敏化穴组20例、电针组20例,药物组18例。电针热敏穴组选取热敏效应最明显的四个点行电针治疗,电针合募组取双侧天枢、上巨虚行电针治疗,均每次留针30分钟,前两周治疗5次/周;后2周治疗3次/周;共治疗16次;药物组口服莫沙必利片,1粒/次,3次/日,餐前服,连服4周。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基线期(第0周末)、治疗期(第2周末、第4周末)、随访期(第8周末)记录患者周自主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及健康生活质量评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评分。结果:1.热敏穴探查:热敏穴的个数以4个/人多见,主要分布在曲池穴、天枢穴、大横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附近,出现频率为下肢部>上肢部>腹部;其中上下肢的热敏形式以传热为主,多为循经感传;腹部的热敏形式以透热为主;各部位出现敏化的时间在9分钟左右;2.三组自身前后比较:与基线期相比,治疗2周、4周与1月后随访的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及生活质量均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电针敏化穴组与电针组在4周、1月后随访的自主周排便次数优于药物组(p<0.05),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生活质量比较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功能性便秘的热敏穴多集中在特定穴附近,提示热敏穴可能是腧穴的动态表现形式;2、电针热敏穴与电针合募穴组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排便障碍及生活质量的疗效基本相当,均较口服莫沙必利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