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在AAA性脑梗塞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摘 要】
: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受累动脉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
【机 构】
:
温州医科大学
【出 处】
: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发表日期】
:
2012年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受累动脉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出血及血栓形成,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
脑梗塞,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其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药物滥用烟雾样血管病血液学异常,其中最主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阻塞颅内外血管,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其栓塞源主要来源于心源性栓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动脉为人体全身血液供应的桥梁动脉,其血流动力大,且由于受主动脉弓曲率,血流搏动,动脉弹性及舒张期冠脉血流等因素的影响,血流不易稳定,容易对血管壁产生更大的侧压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发生。由于长期缺乏合适的诊断技术,对主动脉弓的检查不能广泛进行,从而使人们不易观察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病变,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阻塞颅内外血管,可引起脑梗塞。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引起卒中的最重要机制是主动脉弓的栓子脱落到脑循环的远端血管。但是主动脉弓粥样硬化(aortic arch plaque,AAA)作为潜在性栓塞源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B超,简便的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但由于主动脉弓的特殊解剖位置,使得主动脉弓成为B超检查的盲区。血管造影检查(CTangiography,CTA)可以准确判断动脉的狭窄程度,可判别血管壁斑块的性质,测量斑块体积,具有很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已成为显示颅内外血管病变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能有效的为脑梗死的一级或二级预防提供准确的病因学依据。
目的:利用CTA检测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为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的病因学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共收集于2010-7-1-2011-7-31在我院住院期间的确诊为脑梗塞的138例病例。该部分病例均经头颅GT或MRI证实确诊为脑梗塞,且无产生心源性栓子的心脏疾病。其中男性患者88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4.59±10.44岁,女性患者50例,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65.30±9.58岁。头颅CT或MRI均提示前循环梗死,其病灶符合动脉-动脉栓塞影像学表现,即皮层下斑片状或串珠样缺血灶。通过对138例患者行颈动脉血管CT造影(颈动脉CTA)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结果。
结果:138例脑梗塞患者中,合并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82例(59%),合并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患者共92例(67%),合并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而主动脉弓正常的患者共17例(12%),主动脉弓粥样硬化而颈动脉正常的患者共27例(19%)。根据以上数据,利用统计学中配对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法,得出0.01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高强度与低强度电磁场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影响。 方法:将新生SD乳鼠海马区来源的P3代神经干细胞,进行悬浮培养和贴壁诱导分化,分别予低强度电磁场(5mT,50Hz,30m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脑内的Aβ病理常常早于认知障碍症状15-20年出现,随着近年来Aβ免疫治疗研究纷纷宣告失败,一直占据AD病理机制主流地位的Aβ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