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预备体颈缘形态设计、不同的全瓷冠制作技术及预备车针对全瓷冠边缘适合性及微渗漏的影响,为临床全瓷冠的牙体预备及制作工艺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材料与方法]收集40颗上颌前磨牙,随机分为6组:钨钢车针135°边缘组(C135),钨钢车针深凹边缘组(CDC),细粒度金刚砂车针135°边缘组(DP135),细粒度金刚砂车针深凹边缘组(DPDC),粗粒度金刚砂车针135°边缘组(DN135),粗粒度金刚砂车针深凹边缘组(DNDC),其中C135,CDC每组10颗外,其余4组各5颗,其中DP135和DN135合称金刚砂135°边缘组(D135),DPDC和DNDC合称金刚砂深凹边缘组(DDC)。选用135°钨钢车针预备C135组,圆头钨钢车针预备CDC组;135°金刚砂车针预备DN135及DP135,对DP135表面用细粒度车针磨光,圆头金刚砂车针预备DNDC及DPDC,对DPDC表面用细粒度金刚砂车针磨光,以上各组边缘线宽度均为约0.8mmm。(C135,CDC,D135,DDC分别采用三种加工技术(CAD/CAM技术、3D打印结合热压铸造技术、热压铸造技术)制作IPS e.max全瓷冠。以上各组均使用硅橡胶复制技术在体视显微镜下放大50倍测量边缘间隙。随机挑选C135,CDC各5个CAD/CAM全瓷冠,使用双重固化树脂粘固剂Variolink N 对6组CAD/CAM技术制作全瓷冠(C135,CDC,DP135,DPDC,DN135,DNDC)进行粘接,依次进行疲劳加载实验(2HZ,50N,300000次)及冷热循环实验(10000次,55℃ 30s,5℃30s)后,使用2%亚甲基蓝染色48h,使用慢速切割机沿颊舌面中点牙体长轴方向切开,在体视显微镜下放大20倍测量边缘微渗漏深度。使用SPSS22.0中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数据,多重比较均使用LSD比较。[结果]1.全瓷冠边缘间隙无论采用何种颈缘形态、预备车针以及现阶段的全瓷冠制作技术制作的全瓷冠的边缘间隙均小于120 μm,其中最大值的为CDC组中CAD/CAM技术制作的102.82 μm,最小值为C135组中热压铸造技术制作的39.47 μ m。2.不同颈缘形态、加工技术及预备车针对全瓷冠边缘适合性影响不同颈缘形态(P=0.598)和预备车针(P=0.938)对三种技术制作全瓷冠边缘适合性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加工技术对全瓷冠边缘适合性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02<0.05)。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检验结果表明,三种加工技术制作全瓷冠边缘间隙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差异(p<0.05),其中CAD/CAM组为73.95±11.38 μm,3D打印结合热压铸造组为67.29±9.38μm,热压铸造技术组为58.48±11.47 μ m。3.不同颈缘形态及预备车针对CAD/CAM切削制作全瓷冠边缘微渗漏影响不同颈缘形态对CAD/CAM全瓷冠边缘微渗漏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69),不同预备车针对全瓷冠边缘微渗漏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检验结果表明,粗粒度金刚砂车针预备牙体后微渗漏深度与细粒度金刚砂车针及钨钢车针预备牙体微渗漏深度有统计学差异,其中粗粒度金刚砂组为0.548±0.19mm,细粒度金刚砂组0.276±0.09mm,钨钢组0.197±0.05mm,后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三种加工技术制作全瓷冠边缘间隙均小于120 μm,均能满足临床要求。2.对于CAD/CAM切削加工技术,切削加工机器可以满足0.8mm左右边缘宽度的牙体预备后全瓷冠的切削加工,基牙预备车针类型不影响制作全瓷冠的边缘适合性,制作全冠边缘间隙均在临床允许范围内。3.3D打印结合热压铸造技术制作全瓷冠边缘间隙明显小于CAD/CAM切削加工技术制作全瓷冠。4.在使用相同树脂粘固剂下,基牙表面预备车针会影响全瓷冠边缘微渗漏,其中金刚砂粗粒度车针组明显大于金刚砂细粒度及钨钢组,后两组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