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修辞方法,亦是认识手段。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用熟悉的简单的具体的概念理解熟悉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手段,是从具体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反映的是认知空间的关系,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图像模式。概念基于身体经验,特别是空间经验,是人们认识空间和身体的结果,因此在隐喻中,空间隐喻最为常见和最为基础,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数据稀少,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概念隐喻是可以应用在宗教领域的,因为这一领域的来世、上帝等都是抽象概念,这是产生概念隐喻的确切条件。例如,上帝被称为“最高的”或被认为居住在“高出地球”的“最高的天堂”,儒家文化强调“民为神主”。有研究表明,不同文化模型下的隐喻具有差异性,那么,作为文化其中一部分的宗教,其隐喻是否具有差异则不为人知。本研究根据这一思路提出:儒家文化下且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基督徒与儒家文化影响的非基督徒是否存在上帝概念和人民概念的空间隐喻表征?上帝概念和人民概念的空间隐喻是否存在多个类型?非基督徒与基督徒对于上帝概念和人民概念的空间隐喻表征是否存在差异?以此探究空间隐喻视域下的民神关系。实验1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探究非基督徒与基督徒是否存在上帝概念和人民概念的上下空间隐喻表征,以及两群体的表征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实验1被试分别为非基督徒40名,基督徒被试30名(男29名,女41名,Mage=25.16,SDage=7.34),实验1a的IAT效应值为-0.46,被试对于神明词-下位词和人民词-上位词的反应快于相反联结,t(39)=-6.56,p<0.001,d=-0.95,实验1b的IAT效应值为0.65,被试对于神明词-上位词和人民词-下位词的反应快于相反联结,t(29)=8.90,p<0.001,d=1.23。结果表明:非基督徒具有“上帝-下”和“人民-上”的内隐联结;基督徒具有“上帝-上”和“人民-下”的内隐联结。实验2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探究非基督徒与基督徒是否存在上帝概念和人民概念的远近空间隐喻表征,以及两群体的表征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实验2被试分别为非基督徒34名,基督徒被试24名(排除一名被试数据后,男25名,女32名,Mage=31.00,SDage=14.00),实验2a的IAT效应值为0.46,被试对于神明词-远位词和人民词-近位词的反应快于相反联结,t(33)=7.39,p<0.001,d=1.12,实验2b的IAT效应值为-0.52,被试对于神明词-近位词和人民词-远位词的反应快于相反联结,t(22)=-3.66,p=0.001,d=-1.56。结果表明:非基督徒具有“上帝-远”和“人民-近”的内隐联结;基督徒具有“上帝-近”和“人民-远”的内隐联结。实验3采用迫选范式,探究非基督徒与基督徒是否存在上帝概念和人民概念的内外空间隐喻表征,以及两群体的表征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实验3被试分别为非基督徒50名,基督徒被试37名(男44名,女43名,Mage=28.00,SDage=7.48),实验3a空间位置主效应显著,χ2(2)=20.77,p<0.001;词汇类型主效应不显著,χ2(1)=0,p=1;交互效应显著,χ2(2)=49.15,p<0.001。实验3b空间位置主效应显著,χ2(2)=51.31,p<0.001;词汇类型主效应不显著,χ2(1)=0,p=1;交互效应显著,χ2(2)=64.17,p<0.001。而后都进行了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非基督徒倾向于将神明词放入圈外,人民词放入圈内,具有“上帝-外”和“人民-内”的内隐联结;基督徒倾向于将神明词放入圈内,人民词放入圈外,具有“上帝-内”和“人民-外”的内隐联结。综上,无论是非基督徒还是基督徒,都具有上帝概念和人民概念的空间隐喻心理现实性;上帝概念和人民概念的空间隐喻具有系统性,具有上下、远近和内外的空间隐喻;不同文化下的被试的上帝概念和人民概念的空间隐喻具有差异性,非基督徒存在“上帝即下、上帝即远、上帝即外”和“人民即上、人民即近、人民即内”的空间隐喻,基督徒存在“上帝即上、上帝即近、上帝即内”和“人民即下、人民即远、人民即外”的空间隐喻,这种差异可能是文化图式的影响所致;上帝概念和人民概念的空间隐喻既存在意识层面,又存在于无意识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