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脑血管疾病后偏瘫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及引起骨折的高危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降低偏瘫后骨折的发病率,提高脑血管疾病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方法:通过徐汇区中心医院CMIS病案管理系统,收集2009.01-2012.12年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所有脑血管病偏瘫后合并骨折病人,排除脑血管疾病前已发生骨折的病人,排除脑血管疾病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满足以上要求的病人共65例,收集调查患者偏瘫后的骨折情况(偏瘫后发生骨折的时间,骨折发生的地点,发生原因,骨折部位)以及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脑血管类型、偏瘫病程、合并症情况等),肢体偏瘫情况(偏瘫侧、偏瘫后肢体功能、肌张力、坐位立位平衡、步行能力、是否伴有言语认知障碍、是否有踝内翻等),对病人的上述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同期住院的脑血管疾病偏瘫未发生骨折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6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单因素对照分析(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偏瘫部位,偏瘫类型,合并症,肢体功能情况,找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以偏瘫后患者有无骨折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P小于0.05)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脑血管病总住院人数为4253例,发生骨折患者共65人,发生率1.53%。65例患者共发生80次骨折,9例患者2次骨折,3例患者3次骨折。在65例老年脑血管病偏瘫骨折的病例中,肢体骨折均位于偏瘫侧,躯干骨折,如肋骨骨折、锁骨骨折也均位于偏瘫侧。骨折发生部位患侧下肢最多,发生率为57.5%,其次是肋骨及椎骨骨折,发生率为28.75%。发生骨折的病因多为跌倒,所占比例为63.75%,患者在室内行走,上厕所,上下楼,体位转换(从坐位到站立或从站立到坐下,从床边、轮椅转移等)时均易跌倒,部分患者因为地板湿滑、卫生间无改装扶手、轮椅未刹住而滑倒,其余轻度外力及无明显诱因仅占18.75%,发生地点为家中、医院、养老院,公共场所等,其中在家中发生骨折例数为52例,占80%。脑血管疾病病程4-12月的患者骨折发生率最高,占35.38%,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期(病程大于1年)为33.85%。2、单因素对照分析:65例脑血管疾病偏瘫后骨折患者作为骨折组,在同期住院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66例非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高龄、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偏瘫病程长、有踝内翻以及偏瘫下肢Brounnstrom分级、立位平衡相对较高是偏瘫患者骨折可能的危险因素;但患者脑血管疾病类型,肢体偏瘫部位、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帕金森、精神异常,患者偏瘫侧Brounnstrom上肢、手的分级、坐位平衡能力、步行平衡能力、有无认知障碍、言语障碍、与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3、以偏瘫后患者有无骨折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P小于0.05)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偏瘫侧下肢Brounnsrom分级,患侧肢体踝内翻与脑血管疾病偏瘫骨折有相关性,是偏瘫患者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偏瘫患者骨折原因为多为跌倒或轻微外伤所致,骨折好发于偏瘫侧,多为偏瘫侧股骨、肋骨、肱桡骨以及椎骨等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部位,脑血管疾病偏瘫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更易发生骨折。2、年龄、性别、偏瘫下肢Brounnstrom分级、躁内翻均是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症是偏瘫患者发生骨折的可能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早期干预,是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病偏瘫骨折发生和再发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