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政策的指导下,经过6年多的发展,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已成为证券市场中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随着基金的不断增多,基金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基金市场的发展也对基金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金评价理论的发展与评价机构的演变是相辅相成的。在基金评价刚刚兴起的中国,如何设立、管理评价机构,规范基金评价业的发展,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对于基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即它是一种响应新的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制度创新。以此为基础,论文讨论了基金评价机构的设立、准入以及市场公认的评价体系如何形成等问题。 在基金业绩评价理论方面,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基金业绩评价方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特雷诺、夏普和詹森等研究者又提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单因素风险调整收益指标。后来从单因素模型到多因素模型,从基准模型到无基准模型,从对业绩的总体衡量到对择时和选股能力的分解,再到对资产流动性和变现能力的衡量,基金评价已经从核心和基本的业绩评估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议题上。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及实证方面做了许多研究,本文也结合实证分析探讨了部分风险调整收益模型在我国特殊市场环境下的适用性。 在基金评价体系的建设上,国内外有较大的不同。总的来看,国内各种评价体系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对投资者基金评价需求的细分,缺乏深入全面的分析,缺乏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效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为适应我国基金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我们应当建立多层次综合的基金评价体系,除基金业绩表现评价之外,还应当将基金管理人基本素质评价纳入多层次综合体系之中,以真正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基金管理人基本素质评价包括对基金经理的评价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评价,其中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评价可以从多方面的多个指标来进行。 毫无疑问,开放式基金将是今后基金市场的发展方向,对开放式基金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