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分析三首中国古典诗歌及其英译文:《枫桥夜泊》,《滕王阁诗》和《静夜思》。通过对这几首诗及其译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古典诗歌英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或者可重复性的研究方法,并且希望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我们能够帮助读者们更好的理解原诗。另外,我们还希望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以及不同版本的译文之间的对比,来归纳出中外译者在这几首诗的翻译当中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一他们究竟是采取归化翻译的策略还是异化翻译的策略,译者的文化背景是否会对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带来影响呢?在古诗当中,那些文化附载的词语,要如何翻译呢?这些问题,也会在本文中得到探讨。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会选取中国的译者许渊冲,及外国的译者Giles和Bynner的译文作为分析的对象。从而更好的对中外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中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多数的翻译研究,都是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展开的。而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进行语篇的分析和对比,证明了语篇分析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运用功能语言学对原诗及其译文的及物性,主位结构的选择进行对比,从而达到研究目的。
本文将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为介绍的章节,我们将会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目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将会回顾前人的翻译理论以及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章,将会对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介绍。第四章,将会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材料进行及物性及主位结构分析,对比,并且得出结论。第五章将对全文进行总结。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译者的文化背景的确会影响其翻译策略。源语言国家的译者往往更容易文中理解文化附载词语的意思,而译入语国家的译者往往倾向于在翻译中加入更多的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