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的研究目标是老舍的《小坡的生日》。首先,论文从战前新加坡的社会风情这个角度切入来探索这部小说所描绘的人文社会风情和时人的思想心态。这就包括了老舍和新加坡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南洋华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当时华人社会和华侨心态的转变。所以,论文的第一、二两章就是集中这方面的探索。其次,论文的第三和第四章分析了《小坡的生日》的叙事研究及其艺术特色,通过文本研究来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小说里,作者表达了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的南洋风情:物质层面指的是老舍眼下所看到的社会表象,而非物质层面则是作者所透视到的社会问题--包括了种族和教育等问题。与此同时,论文也尝试对王润华所提出有关《小坡的生日》是后殖民主义的文本和“今日新加坡的预言”这样的解读进行探讨,从对后殖民主义的认识去理解《小坡的生日》里所蕴含的后殖民主义文本的意义,以及藉着今日1新加坡的社会发展来印证王润华论点的逻辑。最后,论文也把《小坡的生日》与同期的作品--老舍的《二马》和林参天的《浓烟》并列,作平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索这几部小说的异同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定位。
综合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线索来研究《小坡的生日》,读者可以发现到老舍是以过客的身份,浮光掠影地把20世纪30年代的新加坡社会里用广角镜给拍了下来。令新加坡读者惊喜的是老舍观察力的敏锐和深邃。一方面,老舍理性地透视当时的社会,看出存在于这个“小小南洋”的社会问题。但是,他并没有采取创作《二马》时所用的沉重笔触,也不像林参天那样尖锐苛刻地批判,而是选择了以儿童文学这类轻松的表现手法,把个人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轻描淡写而又幽默地反映出来,充分表现了作者为人的厚道和作客的风范。另一方面,他也表达了个人对新加坡的感情,小说后半部的虚拟梦境就是老舍的真情流露,以童话的方式留给“小小南洋”各民族一个祝福和盼望--团结一致,联合起来奋斗。但是,老舍认识到当时客观环境的局限,深知那个时代的人们是不可能实现他的祝愿,所以在小说里暗示了生长在新加坡的下一代才是真正的“未来希望”。王润华教授就是抓住了这个理解,以新加坡经验的视角,把《小坡的生日》解读为今日新加坡的预言和后殖民主义文本,提高了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王润华的解读虽然有些部分稍微牵强,但是,整体来说,他的解读也不失为一个崭新和另类的看法。客观地分析,老舍从一个中国人备受西方殖民主义者所歧视的社会迁移到仍是被殖民主义统治的新加坡时,的确是感受到了很大的差别。在新加坡,华人是社会的主流。也是刻苦耐劳的开荒者,老舍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希望”,所以,他把在英国所感受到的愤慨和无奈转化为期盼和祝福。生活环境的转变丰富了文学创作者的视野和胸怀,老舍那份高瞻远视的情怀和透视力,也就从《小坡的生日》里散发出来。以今日新加坡的发展来看,似乎也恰恰是朝向老舍所寄托的生活理想和盼望迈进。所以说,虽然老舍的原意并不是要在《小坡的生日》里发出什么预言,但是这部小说却似乎印证了这位艺术大家确是具备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所应拥有的先知先觉性,相信这也就是老舍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受人敬重的因素吧!
此外,研究文学时,学者必须认清主观性的因素,因为文学作品的评价不但会随着接受者的身份而有所不同,而且也会受到时空转移的影响。《小坡的生日》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沧桑,似乎也就说明了这个事实。然而,一部优秀的作品绝不会因为主观的因素而改变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小坡的生日》在不同的时代仍能引起不同读者研究的兴趣。
总之,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重温《小坡的生日》,希望能够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整理和探索出这部小说现今的文学定位及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以求重新展示这一道被忽略了的新加坡风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