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壁画是明代成化年间由民间画工绘制。其内容为表现佛陀说法的“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以及佛教护法“二十四诸天”题材。另外,还有表现释迦摩尼一生的“释氏源流”。画面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自古以来,佛教绘画就是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课题。在远古时期,相传就有壁画艺术的出现,用来装饰建筑室内,除此之外,“成教化,助人伦”也是壁画一个很大的作用。到夏、商、周时期,重威严等级,壁画艺术又因其独特的风貌,使统治者颇为重视。这就是中国早期的壁画艺术。到公元67年,在东汉明帝的提倡下,佛教传入我国。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壁画应运而生。通过这些对超于凡人的世界的描绘,能让欣赏者感受到历朝的世俗生活及时代风尚。最早的佛教壁画是绘制于白马寺的“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随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甚至达到痴狂的地步。随后举国上下出现了许多寺庙,都用佛教壁画作为其装饰。其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新局面。明时期,因为统治者的推崇,壁画绘制兴盛,且内容多与当时的风俗故事联系,与前朝不同的是,文人画家绘制壁画的情景已不多见。宫廷画家偶尔绘制,只有“画塑行”的专业民间画工承制。虽会借助前朝的粉本,但也会加入当时流行的、适合大众欣赏趣味的内容。画面严谨工细,多采用单线勾勒、平涂、晕染、沥粉贴金的技法,融汇前朝所积累的经验,完成制作。明代的佛教壁画是中国艺术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壁画史中熠熠生辉。隆兴寺摩尼殿壁画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值得研究。自元以来,因藏传佛教的兴盛,多处寺院都出现藏传佛教艺术,但隆兴寺摩尼殿壁画并未受到影响;纵观明代寺院壁画,不乏出现带有时代特色的精品,摩尼殿壁画和北京法海寺壁画就是绘制于同时期和同地域的壁画,然风格变化较大;凡存在于世的一种艺术形态,都不能脱离其他因素而孤立存在。壁画也是一样,从画面中,可以得到结论,除了内容、审美等因素是影响壁画风格的一方面,还与寺院地位、画匠等社会因素有巨大关系。另外,摩尼殿壁画“释氏源流”部分佛传故事性强、内容全面,与其他石窟或寺院的佛传故事题材相比,较为丰富,也有自身的其独特性。这些问题,本文试着以举例论证的方法去逐渐解决,将壁画研究分为内容和形式,通过分析,探究背后的原因,并指出壁画的哪些部分受其影响。因相关文献鲜见这些内容,本文将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介绍隆兴寺历史沿革、寺院面貌、摩尼殿壁画的内容及绘制风貌、与北京法海寺壁画的风格对比,来逐一理清该寺院壁画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时代审美文化,从而挖掘明时期的壁画风格。旨在丰富以往对摩尼殿壁画研究,进而对明时期佛教壁画研究和为传承佛教壁画文化提供一点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