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的澶州,地跨黄河两岸,是河北东路重要的城市。下辖七县:濮阳、观城、南乐、清丰、朝城、卫南、临河;一军:德清军。州境广大,在北方诸府州中是面积较大的州府之一。本文分四章对北宋澶州的地理区位、政务运作与长官选任、军事地位及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北宋时期澶州的自然地理与政区沿革。首先,论述了澶州的地理与交通,在自然地理一节中,着重论述了黄河对该地区的影响,指出黄河在澶州河段的频繁决口,不仅扰乱了澶州的社会秩序和正常管理,也对黄河中下游河道的变迁和沿岸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区位交通一节,探讨了澶州在北宋国家交通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强调澶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其次,总结了澶州在北宋时期的政区沿革,对所辖诸县的升降废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北宋时期澶州知州的行政职能及其选任问题。北宋一朝,中央政府对澶州知州的任用相当谨慎,据统计先后有80多人出任过知州,在任期间,他们大都能恪尽职守,造福一方,为澶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出于防弊的需要,宋代知州的选任与其他朝代相比,有自己的特点。针对澶州这个不是帅府的普通州郡,本章从文武比例、出身、任职官阶、官员任期四个角度出发,分析澶州知州选任的特点,认为澶州知州的选任,既有宋代一般地方官员除授的普遍性,也具有本州的一些特殊性。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北宋时期澶州的军事,涉及城池建设、驻军布防、军事作战等诸多方面。指出澶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北交通要冲,有独特的军事战略地位。自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长城沿线的北方天然屏障尽失,中原门户洞开。自此,处南北交通之要道,扼大河之津的澶州就成为保卫京师开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此,北宋君臣对澶州防务格外关心,一方面加强澶州自身防卫,定期修缮城池,常年设有禁军、厢军和乡兵,构成完善的军事武装体系,将澶州打造成守卫京师安全的要塞和坚固的堡垒;另一方面,将其作为河北路前线诸军的补给基地和战略大后方,担负支援保障沿边地区的重要作用。在北宋历史上,澶州地区发生过两次战争。宋真宗景德年间的澶渊之役,使澶州城名声大噪,扬名于世;北宋末年的抗金战争,澶州军民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多次打退金兵的猛烈进攻,最终玉石俱焚,在宋金战争中谱写了一曲雄壮的战歌。第四章研究了北宋时期澶州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文化。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尤其是“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维持了百年的和平,为澶州经济、教育、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经济上,澶州农业得以恢复,北宋中后期随着淤田的开发,农业有了新的发展;畜牧业以国营的牧场为主,朝廷在此设有镇宁监,专门负责饲养战马,供骑兵使用。手工业、商业方面,澶州手工业部门单一,主要以盐、酒的生产、销售为主;商业较为发达,每年的商税总额有三万七千多贯,在河北东路中属于比较多的地方,这与其交通要道的地位相适应。此外在教育上,澶州的州学教育早在宋仁宗以前就以建立,但长期以来处于荒废状态,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谏议大夫韩璹出任知州,澶州的教育开始复兴,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设置州学教授一员,自此澶州教育步入正轨,在北宋后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总之,澶州在宋代地方州府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活动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宋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