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随着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研究的深入,胃癌外科治疗已进入合理化阶段。但近十年来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常出现腹膜转移,最终导致以顽固性腹水为临床特征的癌性腹膜炎,其治疗困难,是胃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胃癌腹膜转移存在三条途径,其中最主要的途径为种植性转移,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初步证实粘附分子、降解酶、细胞因子等均在肿瘤腹膜种植性转移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腹膜乳斑的形态、结构、功能、存在部位等基础研究的报道较多,而腹膜乳斑与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之间有何关系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我们拟通过对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大网膜标本的研究,探讨大网膜乳斑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意义)。 实验材料 取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肿瘤科及本溪市中心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5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大网膜,制作病理切片和阅片用的设备、试剂,由本溪市中心医院病理室提供。5%CH40溶液由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提供。 实验方法 于术前或术中用CH40溶液标记大网膜乳斑,于大网膜乳斑区及非乳斑区各切取1×1cm~2大网膜组织10块,放入10%福尔吗啉溶液中固定,而后制成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大网膜乳斑区及非乳斑区癌微转移灶情况。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本实验对 5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临床实验观察,其中 30例患者大网膜存在癌微转移灶,故只对此30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此30例患者中乳斑区皆见癌微转移灶,而非乳斑区存在癌微转移灶者仅为3例,应用XZ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证明乳斑区与非乳斑区相比癌转移灶的数目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腹膜转移是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转移形式,最终导致以顽固性腹水为主要特征的癌性腹膜炎,是胃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文献报道,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3年死于腹膜转移者约占40-50%。胃癌腹膜转移存在三条途径,其中最主要的途径为腹膜种植性转移。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初步证实粘附分子、降解酶、细胞因子等均在肿瘤腹膜种植性转移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腹膜乳斑的形态、结构、功能、存在部位等基础研究的报道较多,而腹膜乳斑与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之间有何关系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乳斑最早是由RonRec讪n吵。sen在 1863年提出的,这种在幼兔的网膜和隔膜所见到的白色斑点,在他最初的文章中,描写为包绕着毛细血管网结缔组织小体的聚积。此后乳斑的组织结构及功能,在某些实验动物上得到进一步的研究。虽然乳斑在种种动物中表现有所不同,但基本组成是由含有或不含有血管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它们在腹腔免疫机能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过去认为肿瘤种植性播散是由于瘤细胞本身通过重力作用,撤落在低位脏器浆膜面,形成新的继发肿瘤。现有研究表明乳斑在肿瘤腹膜播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视为肿瘤的特异选择点,在肿瘤腹膜种植播散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有学者使用活 ·2·性炭悬液进行实验观察,将活性炭悬液喷洒在小鼠腹腔内,发现炭沫颗粒进入网膜乳斑呈现出黑色点状。人体大网膜活体染色,显微镜下发现聚集在乳斑毛细血管周围的巨噬细胞吞噬了炭沫颗粒,这些结果表明乳斑具有较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此外,大网膜的乳斑在腹腔中起着功能性的清除作用,它吸收外来物质,包括肿瘤细胞。Hagwara等,通过向腹腔内接种P388白血病细胞,观察活肿瘤细胞侵人腹膜特殊组织部位的数量情况。结果发现肿瘤细胞主要出现在大网膜乳斑上,而且侵人的肿瘤细胞数量的对数值和乳班数量的对数值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另外应用Brdll标记的p88白血病细胞和B-16PC黑色素瘤细胞行腹腔内接种,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及黑色素沉着的特性,在显微镜下发现这些接种的肿瘤细胞只侵人乳斑,而网膜其他部位几乎难以见到。由此认为在腹腔内肿瘤种植播散的形成过程中,肿瘤细胞早期选择性侵人乳斑。东梅及河野等,在将吉田肉瘤移植到大白鼠腹腔内的实验中观察到,肿瘤细胞很快地选择性浸润在大网膜乳斑上,并增殖发育。下周正隆等将10例进展期胃癌大网膜标本,用微粒子活性炭标记大网乳斑,采用帕帕尼科拉乌染色法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10例中有4例,肉眼看不见大网膜乳斑上有癌转移灶存在,但在显微镜下见乳斑上有癌细胞浸润,故认为大网膜乳斑为胃癌腹膜播种性转移的选择性播散部位。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膜转移主要发生在大网膜乳斑区,而非乳斑区很少出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大网乳斑,在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 论 大网膜乳斑为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