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志清是把中国现代文学系统化地总结和讨论并介绍到西方的第一人,又是一位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学者。他站在中西文化的双重“彼岸”,以其开阔的比较文学视野和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道德关怀从事“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开创了一条别样的现代文学史叙述方式。本文拟从《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本最能代表其研究成果的著作中对夏志清的现代文学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梳理出夏志清审阅作品的思想(道德)和审美(艺术)标准、《小说史》的构架与别样的叙述风格、引发的争议以及对后来者的深远影响。夏志清秉承李维斯“浸润并拥抱生命真相”的“大传统”,筛选能够揭示深刻的人性命题与道德关怀的作家作品,将以家国理想和道义担当为使命的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概括为“感时忧国”,将此精神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并给予了更多的同情与认同。秉承“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宗旨的夏志清,将“新批评”精髓与中国古代批评感悟式阅读相融合,敏锐地发掘出优秀作品的独特意象并从审美角度作出精彩延伸。对荒诞、反讽层面的讽刺艺术的偏好使夏志清对浅薄的滥情和感伤格外警惕。《小说史》的构架与别样的叙述风格为后来者带来了开阔的文学史书写的启迪。它并非单纯谈论小说,而是将同时期的文艺思潮及诗歌、戏剧、散文的发展均列为参照探讨的对象,因而具备文学史的意义。夏志清非常重视小说文本审美意味的重现,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理性批评与诗化叙述的融合显示了著者鲜明的主体鉴赏风格。《小说史》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其中包括文学与历史的张力、文学性与政治性的纠结,西方标准还是国际视野的疑惑,以及对鲁迅等经典作家的不同认识。《小说史》奠定了夏志清在西方汉学研究界的历史地位,对国内的现代文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文学典律的重新定义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与辨难还在延续,而这本著作也将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