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转变为城市型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就是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升级和优化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进程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佳路径。因此,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研究就具有特殊的意义。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列入规划的六大重点中。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辽宁是我国最早的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曾经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不适应和国家政策倾向南方沿海地区,辽宁的经济增长受到很大的限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其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调整不断推进,辽宁省在经济方面的地位日益下降,同时由于自然资源日渐枯竭以资源型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阻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宁省开始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工作的主要内容。辽宁省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的目标之一: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具体目标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2%以上,城镇化率大提高到70%左右,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辽宁省各城市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状态。首先阐述了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建立分析辽宁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然后应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因子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得出2000—2010年11年间辽宁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并分析各市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之后用聚类分析法按协调度的发展情况划分14个市为4类,对各类城市协调度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制度政策、产业结构和城市化三个层面提出适合辽宁省各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对策和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等级仅为初级协调,基本在0.55-0.7之间,说明辽宁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依然存在问题;辽宁省的14个城市经聚类分析形成4个大类,分类结构符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呈上升趋势,沈阳、大连维持其优势地位,阜新、朝阳、葫芦岛等落后城市发展速度最快,基础和发展速度呈反向变动的现象;经济发展影响作用明显,在城市化子系统中权重0.42,远高于其他子系统,在聚类分析结果中各类城市的经济基础有明显区别。从深层来看,导致协调发展度低的原因主要还是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将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而加快城市化发展。根据分析结果,本文针对辽宁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提出加强沈阳、大连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实现共同进步,促进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本文的创新是使用聚类分析对辽宁省14个城市分类,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综合研究探讨每类城市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情况。为了考虑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使用辽宁省2000-2010年三次产业的贡献率修正三次产业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