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电影,从类型电影的定义来看,并不能算是一个严格的电影类型。但回顾中外电影史,在东西方的银幕上从未间断过对青春的影像书写。在台湾,青春电影一直是其一个标志性的片种。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林清介和徐进良的学生电影,到八十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青春片在台湾便长盛不衰,产生了一系列的佳作。进入新千年,青春电影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以《蓝色大门》为发端,涌现出一大批清新自然、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青春电影。青春电影的导演们用极其灵活的方式游走在商业与个人创作的夹缝之间,为低迷的台湾电影工业注入一丝微光。在大陆,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等问题,青春电影一直未能进入主流电影,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青春片。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第六代”导演登上影坛,才出现了一批反映青春叛逆与成长阵痛的影片。进入新千年,大陆青春电影以“第六代”为肇始扩展到包容量更大、范围更广的新生代创作群体,表现出向青春消费发展的走向,电影呈现出多样的风景。既有表达对特定年代青春的回忆与反思的作品,又有贴近时代,关注当下青年人生存状态的商业化作品。作为一种电影现象,两岸青春电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但它们无一不是在政治与市场、个人与族群、美学与工业相互交融与彼此对抗的多重作用下出现的。
与青春电影创作颇丰的情况不同步的,是相关理论研究并不完备。长期以来,学界对青春电影的研究要么大多拘泥于个案研究,切入较为单一;要么大多着眼于作品的美学阐释,思路较为重复,缺乏对两岸青春电影这个立体、多维、发展中的电影现状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比较。
本研究试图从包含经济、社会、美学的总体史观念对新千年以来两岸青春电影进行系统地论述。全文包括如下几部分的内容:
绪论部分,重点厘清青春电影的概念,并对两岸青春电影的发展状况进行简要概述。
第一章,从两岸电影制片环境与产业机制、青春电影导演的成长背景、社会文化等角度深入分析两岸青春电影所根植的不同的大语境。
第二章,从创作母题、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影像风格着手,对两岸青春电影的表达形态进行美学上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进一步总结两岸青春电影各自在表达策略上的独特之处,并对每个方面加以阐释。
第四章,以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独自等待》分别视作两岸青春电影的代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结语部分,立足于两岸青春电影的发展现状,指出各自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全文进行概括性的总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