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2000年1月至2002年1月对石灰窑群超过460小时和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间对飞机场群超过110小时的观察记录。行为记录的方法包括随意取样法、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法和全事件取样法。研究有以下结果:
1)制定了白头叶猴母幼行为谱。共定义45种行为模式。
2)白头叶猴的新生幼仔从体色上与成年个体有明显区别,其毛色为金黄色,肤色为肉色。新生幼仔仅能转动头部和抱住母亲,没有其它运动能力。母亲于幼仔半月龄左右放下幼仔。幼仔于1月龄内出现物体玩耍和尝试运动等行为,于1-2月龄出现尝试咀嚼行为。幼仔于2月龄出现跳跃或蹦跳行为,并开始可以移动位置。幼仔于5-7月龄出现独立移动行为,于6-7月龄出现独立取食行为。幼仔于17-20月龄结束由母亲携带,18-21月龄断奶。从幼仔出现独立活动到完全独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对幼仔独立活动时间比例的回归分析发现,独立活动时间的增长趋势符合对数曲线。幼仔独立取食的相对时间比例、独立移动的相对时间比例的增长趋势也符合对数曲线。上述增长方式的特点在于,在幼仔行为发育的早期,独立程度增长的速度最快,其后逐渐减慢,约一岁龄后幼仔行为发育滞缓。
3)在幼仔2-5月龄和19-21月龄间母亲对幼仔的拒绝行为发生频率较高。幼仔2-5月龄间母亲主要是拒绝幼仔的身体接触,幼仔独立活动时间大幅度增加;幼仔19-21月龄间母亲主要是拒绝哺乳幼仔,幼仔断奶。母亲对幼仔的安慰主要集中于幼仔5至7月龄前。保护行为和限制行为在白头叶猴中发生频率较低,主要发生在幼仔半岁前。安慰、保护和限制行为频率较高的时期正是母亲拒绝幼仔身体接触出现高峰、幼仔独立活动时间大幅度增加的时期。母亲的拒绝、安慰、保护和限制行为均对幼仔发育有重要作用。
4)幼仔的物体玩耍主要发生在独立取食出现前,作用是对取食行为的练习。幼仔单独运动玩耍主要采用动作简单的方式,社会性玩耍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要采用身体接触少的方式,简单的单独运动玩耍逐渐被复杂的社会性玩耍所取代。
5)经配对t检验证明,幼仔发育过程存在个体差异。具体表现在幼仔Id一岁以后的独立活动时间比例、独立取食相对时间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幼仔,社会性玩耍的时间比例显著少于其它幼仔,结束由母亲携带和断奶的时间早于其它个体,幼年期比其它幼仔短2-3个月。这种个体差异可能是由性别决定的,但不能排除受到雌性的影响。另外,幼仔年龄在幼仔行为发育早期也会造成个体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6)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可将幼仔行为发育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显著特征:阶段Ⅰ(出生-半月龄),幼仔完全依赖母亲;阶段Ⅱ(半月龄-5月龄),幼仔出现独立活动;阶段Ⅲ(6-12月龄),幼仔出现独立取食;阶段Ⅳ(13-18月龄)独立程度增加缓慢:阶段Ⅴ(19-21月龄)结束携带和断奶。
7)白头叶猴的母幼关系具有种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哺乳期较长,母亲对幼仔的拒绝采取温和方式。以上特征可能是栖息地特征、社会结构、杀婴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8)为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