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姿势控制(PC)是机体姿势控制系统(PCS)实现站姿身体重心稳定和肢体空间定位而完成的一系列神经肌肉运动控制活动和过程,具有交叉控制和整体协同控制等特点。目前研究发现,运动性肌肉疲劳对机体站姿稳定性及其运动表现等均有明显影响,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将基于姿势控制的预期和补偿姿势调节机制,研究下肢肌肉疲劳对机体站姿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目的:采用运动负荷诱发下肢肌肉疲劳,通过观察其对静态站姿稳定性及其预期和补偿姿势调节机制的影响,研究和探讨运动性肌肉疲劳对静态站姿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姿势控制理论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实验1采用下肢肌肉疲劳方式(2)×下肢肌肉疲劳状态(2)双因素实验设计,14名男性青年受试者分别完成单腿和双腿蹬踏运动负荷试验,观察下肢肌肉疲劳对主观疲劳感受(RPE)及下肢最大自主收缩力(MVC)的影响,采用AMTI测力台检测COP变化以考察下肢肌肉疲劳对静态站姿稳定性的影响;实验2采用下肢肌肉疲劳方式(2)×下肢肌肉疲劳状态(2)双因素实验设计,15名男性青年受试者分别完成单腿和双腿蹬踏运动负荷试验,观察下肢肌肉疲劳对RPE及MVC的影响,采用外部姿势干扰诱发的姿势调节研究方法,观察下肢肌肉疲劳对APAs反应时间、APAs反应强度及CPAs反应强度的影响。本研究假设,由于人体姿势控制系统对姿势肌肉和动作肌肉活动的控制具有交叉和整体协同控制的特性,故运动性肌肉疲劳对静态站姿稳定性及其预期(APAs)和补偿姿势调节(CPAs)机制的影响具有双侧效应。结果:(1)单侧和双侧下肢蹬踏疲劳试验造成受试者RPE明显增加(p=0.000),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下肢MVC分别下降16.9%和30.0%,其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2);COP椭圆面积(p=0.031)、总轨迹长明显增加(p=0.001),疲劳方式间无明显差异;(2)单侧和双侧下肢蹬踏疲劳试验造成受试者RPE明显增加(p=0.000),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下肢MVC别下降16.3%和30.0%,其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疲劳造成股直肌APAs反应强度(p=0.010)、胫骨前肌CPAs反应强度(p=0.018)和股直肌CPAs反应强度(p=0.008)增大,但单侧与双侧肌肉疲劳方式对以上胫骨前肌和股直肌APAs反应时间、APAs反应强度及CPAs反应强度的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1)双侧下肢肌肉疲劳比单侧下肢肌肉疲劳造成了更大程度的下肢蹬踏MVC的下降,但对静态站姿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双侧效应”;(2)单侧和双侧下肢肌肉疲劳均可造成股直肌APAs反应强度增大,并且造成胫骨前肌和股直肌CPAs增大,但两者在APAs反应时间、APAs反应强度、CPAs反应强度上均无明显差异,呈现“双侧效应”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