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与聚丙烯酸甲酯的序列半互穿聚合物网络,其中聚硅氧烷为交联结构,采用粘度分别为3300Pa·S和7000Pa·S两个品种,聚丙烯酸甲酯为线性聚合物。通过多种现代测试手段研究了IPN结构、反应机理、热分解动力学、阻尼性能和微观形态。 红外光谱仪对聚硅氧烷和IPN固化前后的化学结构的分析表明,反应按照各自机理进行,丙烯酸甲酯与聚硅氧烷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说明反应具备IPN形成的基本条件。 在热分解动力学研究中,通过在两种气氛中,分别以5、10、15和20℃/min四种升温速率条件下,采用TG-DTG联动测试,IPN材料在350℃开始热分解。热分解速率存在两个峰值,一个分解峰值在400℃~420℃之间,另一个在500℃~540℃之间,这与IPN结构中包含两组分相对应,同时发现当缓慢升温时,特别是在空气气氛中,两个分解峰减弱,热分解趋向于一个连续过程。发现在氮气气氛中的残留物重为3%,而在空气下为15%,这是因为聚硅氧烷在氮气中分解成环三硅氧烷挥发了,而在空气中形SiO2。采用Doyle方程对第一个峰进行数学分析,发现其热分解过程满足一级反应方程式,在氮气气氛中的分解活化能小于在空气中的活化能,分别为147.405kJ.mol-1和192.656kJ.mol-1,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复杂的反应。 高分子阻尼材料的有效阻尼功能区是在IPN材料的Tg区间内,而研究常温条件下的阻尼性能更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运用动态热机械分析(DMA)仪对IPN阻尼材料进行表征,在5℃~180℃内对其损耗因子(tanδ)进行研究,发现引发剂和交联剂的用量、聚硅氧烷的用量和分子量等参数对IPN阻尼性能的影响较大,存在一个合理配比值,当PMA与粘度为3300Pa·S的PDMS之比(质量比)为1.17:1、交联剂用量为1%时,tanδ最大值为0.735,大于0.3的温域差达到46℃。然后通过两种扫描电镜在微米层次对微观结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构进行分析,发现聚硅氧烷呈连续相,聚丙烯酸酷以球状分布于连续相中,这是因为聚丙烯酸甲醋是线性聚合物,而且聚硅氧烷与聚丙烯酸酷的溶解度参数相差很大。 另外,本论文还通过XPS电子能谱仪对工PN材料的表层和内层的化学元素C、51、O进行分析,发现表层与内层中的三种元素的含量并不相同,也没有规律可循,说明在形成IPN结构过程中,由于两相相容性不一致,它们的微运动趋向于两相分离,同时发现引发剂用量和反应速度对元素分布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