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开展数十年,已成为被骨科及神经外科医师广泛接受的手术方式。但与这一术式有关并发症仍时有报道,如喉返神经、食管等重要结构的损伤;因术中视野不清,手术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因此而引起颈髓的损伤;颈部切口较大,影响美观等等。基于近年来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在胸、腰椎外科成功应用的经验,结合国外部分研究者在内镜辅助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方面的初步成功的经验,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课题。在尸体上进行过模拟手术操作后我们将这一技术慎重地应用于临床,设计并改良了手术器械,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第一部分 内镜下手术入路及减压技术的尸体模型研究 目的:研究经颈前路建立内镜微创入路及内镜下行颈椎前路减压的可行性、手术技术及其对工作套筒、内镜、手术器械的要求。方法:使用Metrx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共对5具尸体C3-7椎体间的10个间隙进行内镜辅助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操作。通过颈右前外侧约2cm的皮肤切口,经血管鞘与内脏鞘间放入直径18mm的工作套筒并将其通过可曲自由臂固定在手术床边。内镜固定在工作套筒上。在内镜辅助下行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后缘骨质刮除术。结果:未发现手术入路周围重要软组织结构的损伤;使用环锯、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及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的间盘组织切除均较干净。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及融合术摘要由于工作套筒过长,垂体钳、刮匙等减压器械的可操作空间较小,环锯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6个椎体,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3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8个椎体仅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5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未发现硬膜囊损伤。结论: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是可行的,工作套筒及用于减压的器械的有待改进。第二部分基于工作套筒的内镜下颈椎前路减压及融合术 目的:观察基于工作套筒的内镜下颈椎前路减压及融合术的临床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应用Metrx椎间盘镜系统及自行改制的工作套筒、减压器械,共对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了内镜下的颈椎前减压及融合术。手术方法:取偏右侧颈前横切口,长2一2.scm。经血管神经鞘与内脏鞘间手指解剖至椎前,顺序插入扩张管及直径18或16~的原工作套筒或自制双臂、缩短的工作套筒,在内镜下行前路减压、自体骼骨块植骨融合术。结果:工作套筒缩短后手术视野清楚,减压器械可操作空间有增加;改为双臂固定后稳定性有改善,但不能完全避免术中套筒移动。至随访期末(12一36周),按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40分法,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80%者6例,60%)H例,<60%者1例。所有病例术后MRI均示减压完善。无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基于工作套筒的内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术是可行的,具有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颈部美观,颈部手术野照明清楚、减压完善的优点。但套筒内操作空间较小,工作套筒的移动会引起术多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及融合术摘要中病人不适反应等问题尚有待改善。第三部分基于自制微创拉钩及持镜器的内镜 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及固定术目的:观察自制微创拉钩及持镜器的使用价值与基于自制微创拉钩及持镜器的内镜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及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自制的微创拉钩、持镜器及Me奴椎间盘镜系统的内镜、器械,共对7例中央型或中央侧旁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及1例陈旧性颈椎外伤性脱位的患者施行了内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其中4例行自体骼骨植骨融合术,1例行椎间融合器融合术,3例行自体骼骨植骨加前路自锁钢板固定术。手术方法:颈前偏右侧约Zcm横切口,切开颈阔肌后,手指解剖至椎前,内镜下剥离颈长肌,将自制的微创拉钩及持镜器通过支架固定在手术床边的栏杆上。减压完成后,以自体骼骨块或椎间融合器行椎体间融合,或同时在内镜下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术中病人不适反应轻微;微创拉钩稳定性较好;减压可操作空间增加;手术野照明度好,视野清楚;融合器及钢板植入及固定方便;无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术后M眼1提示所有病例减压完善。至随访期末(3一27周),按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40分法,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80%者5例,60%)6例,<60%者2例。结论:自制微创拉钩及持镜器使内镜下的颈椎前路手术操作更方便,工作通道更稳定,并使内镜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成为可能。基于自制微创拉钩及持镜器的内镜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及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午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及融合术操作方便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