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号响应性聚吡咯基功能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和细菌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并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传统临床治疗采用外科手术、化疗、放疗或抗生素治疗等方法,可延长患者存活率,但存在手术创面大、肿瘤/感染复发以及耐药性等问题,因此,亟待开发新型治疗手段。电信号是细胞/细菌新陈代谢和相互通讯的基础调控信号,电刺激已应用于恶性肿瘤或细菌感染病症,副作用小,不会引起机体耐药性,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当前电刺激治疗设备通常需要使用外加电源,具有机械侵入性,空间分辨率低,难以实现局部治疗,缺乏合适的电刺激方式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近来,光电材料通过外部光源诱导电子-空穴分离,可直接对细胞施加电刺激,无需植入电极和电源,为远程动态施加电刺激提供一种潜在的手段。其中,近红外光组织穿透性强,且对细胞和器官的损伤较小,已被广泛用于光疗。现有的光电材料通常只响应紫外光或电子-空穴对容易复合,限制了此类材料在疾病治疗和组织修复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当前临床常用电刺激治疗方式,也面临着复杂细菌环境带来的电极信号输出稳定性、感染和生物相容性问题。针对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基于聚吡咯(PPy)较好的电荷迁移和宽光吸收特性,本研究通过原位化学氧化法构建了可近红外光激活的聚吡咯/氯氧化铋(BiOCl)二维纳米复合材料(PPy/BiOCl)。在808 nm近红外激光(1.0 W/cm~2)照射下,该纳米复合材料的光电流密度可达3.1μA/cm~2,且光电响应性易于调控。机理分析表明,一方面,PPy离域的π电子能有效促进光生电荷的分离和转移;另一方面,PPy和BiOCl(001)表面的强界面氢键形成的氧空位,能够形成低能级的中间态,进一步促进了该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子-空穴分离,从而实现近红外波长的光电响应性。同时,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溶血实验和体内血液生化指标证明,该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2)利用PPy/BiOCl进行近红外光电刺激抗肿瘤研究。体外实验证明该材料生物安全性良好,且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光电刺激对骨肉瘤细胞(UMR106)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同时协同光热效果可以实现更高的抗肿瘤效果(肿瘤细胞存活率仅有22%)。与对照组相比,PPy/BiOCl在近红外光作用下可引发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及胞内Ca2+超载,触发胞内氧化应激反应(胞内活性氧水平大幅上升),电生理微环境失衡,最终造成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体内抗肿瘤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该材料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具有优异的抗肿瘤性能,肿瘤组织几乎完全消失,且治疗后14天肿瘤无复发现象,无明显的体内毒性。因此,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动态调控的非侵入性的光电治疗手段,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3)针对感染性组织缺损修复难题,提出通过近红外光远程调控PPy/BiOCl材料光电性能,以实现动态消灭致病菌和促进感染伤口快速愈合。体外抗菌结果表明该材料在近红外光照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可达99.93%,连续四次重复抗菌率仍可维持在95.47%以上。抗菌机制研究表明该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干扰细菌膜电位,诱导胞内强的氧化应激,造成细菌膜结构的不可逆损伤;同时干扰细菌的电子传递,影响细菌代谢,从而高效杀灭细菌。而无光照条件下,所构建的纳米复合材料异质结内建电场能够引起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去极化,诱导Ca2+运动和重新分布,促进成纤维细胞快速增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大鼠创面修复结果表明,该光电响应纳米复合材料在近红外光条件下能够有效消灭致病菌,减少炎症反应,促进感染伤口快速愈合。此外,该方法对大鼠的主要器官无明显毒副作用,为感染性组织缺损修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策略。(4)针对电极在临床诊疗应用中存在细菌感染和电信号稳定性问题,我们提出构建一种本身具有抗感染作用的电刺激电极,用于实现电极表面抗菌作用和电极活性的最小化损失。基于PPy独特的氧化还原、阻抗特性以及易于功能化的优点,通过电化学沉积和化学接枝的方法构建了抗菌多肽功能化的聚吡咯/聚多巴胺纳米纤维电极(PNW-AMP)。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极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和较低的界面阻抗,而不像其他抗菌剂那样破坏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该电极能够在细菌微环境中有效消除细菌粘附,将PNW-AMP电极暴露于空气中一个月后,抗菌率仍可达95.8%,而在细菌环境中电极的电荷转移阻抗(Rct)值仅增加9%。同时,该功能化的电极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本研究为临床诊疗中电刺激的安全、有效施加提供了一条新的策略。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信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服务形式的持续变革,无线终端呈现出向高频发展的趋势,带来对工作在sub-6GHz滤波器的大量需求。薄膜体声波(Film bulk acoustic wave resonator,FBAR)谐振器具有体积小、可集成、高品质因数、高工作频率和高功率承受能力等优点,因此,FBAR被认为是通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基于其实现的高灵敏度传感器也应用在了如生物、化学和物理等
学位
模型挖掘作为流程挖掘的热点领域之一,旨在从事件日志中生成描述业务流程的模型。事件日志可能包含具有可分解循环依赖关系的活动,此类活动既无法使用过滤非频繁活动的方式将其过滤,也不能当作混沌活动处理,且会导致流程模型精确度较低。现有方法无法在含有噪声的情况下根据有无循环结构划分事件日志,进而无法在无循环结构子日志上正确识别具有可分解循环依赖关系的活动,且现有方法的使用需要依赖活动属性。为克服现有方法的不
期刊
在寒区,隧道冻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到列车安全运行并降低隧道正常的服役寿命,现已成为铁路系统后期工程维护的主要难题之一,且随着高速铁路建设工程等级的提高,冻害防治需求更为显著。与普速铁路隧道相比,高铁隧道在列车高速行驶下洞内外气流之间的热交换过程将更为强烈和复杂,隧道内部结构长期面临着周期性冻害的威胁。隧道作为高速铁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在复杂因素下,如自然风作用、活塞风作用以及水热耦合作用下洞
学位
在数字经济时代,伴随着“互联网+”经济形态的普及,各行各业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积累了大量无监督数据,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不同领域下有价值的知识信息,逐渐成为了行业研究热点。聚类分析作为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能够在无监督场景下探索数据的潜在类簇结构,从而实现数据向知识的智能化转换。在传统聚类算法的基础上,聚类集成算法引入了集成学习思想,通过有策略性地融合多个聚类结果,实现整体聚类性能
学位
高碳高铬钢因其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碳化物,因而具有较高的硬度和优异的耐磨性,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类耐磨零部件,工程上通常对高碳高铬钢进行渗氮处理以进一步提高其表面硬度和磨损性能。近几十年来,通过不断优化渗氮工艺,高碳高铬钢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已大幅提升,但对其渗氮层组织的演变以及影响其耐磨性的内在因素的认识却很局限,缺乏对渗氮高碳高铬钢磨损机理的深入研究。本文选取高碳高铬钢Cr12W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渗
学位
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介电性能以及生物活性等,故而PVDF及其复合材料在光电储能、传感器、生物医疗等不同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共混改性作为制备聚合物复合材料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可通过控制材料的类型、组分比以及加工参数等实现聚合物复合体系结构调控和最终性能的优化,而其调控和优化的关键是复合材料的混合分散及分布。相较于传统的以剪切作用为主导的聚合物加工设备,体积拉伸流变作用支配的聚
学位
随着可穿戴、集成电子设备趋向微小型化和高能量/功率密度方面发展,便携式柔性功率设施成为亟需的能量储存/补给装置。近年来,激光诱导聚酰亚胺(PI)膜制备多孔石墨烯(简称激光诱导石墨烯,LIG)超级电容器(SCs)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可大规模制造的柔性储能器件颇具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的LIG超级电容器普遍存在电势窗低、串联结构设计不紧凑、面电压及比能量/功率密度不足等显著问题,探索激光诱导石墨烯成形机
学位
随着5G技术的大规模商用,电信运营商希望实现5G MIMO(Multi-Input MultiOutput)天线与传统2G/3G/4G基站天线的融合设计,以降低5G基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这导致多频共口径基站天线的电磁环境变得异常复杂,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去耦的难度。目前,多频共口径基站天线异频去耦已成为产业界与学术界致力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本论文首先对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天线展开研究,提出了几款宽带双极化
学位
静电喷雾在液体燃料燃烧、静电喷涂、喷墨打印以及电喷雾电离质谱等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但由于其物理过程涉及到多物理场耦合下的多相流问题,且为近十几年来发展出的新技术,还存在许多基础问题尚待深入研究与分析。尤其在静电喷雾燃烧领域,囿于基础理论的不够完善,目前针对静电喷雾在液体燃料燃烧方面的应用前景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基于此,本文以静电喷雾燃烧涉及到的主要过程为研究对象,即锥射流的形成过程,液滴在电场中的
学位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已经取得了许多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并且已在诸多领域表现出十分可期的应用前景。将高分子接枝到纳米粒子的表面以构建杂化高分子是一种调节和丰富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通用方法和策略。然而,这些复合材料体系所需要面对的最主要科学问题则是其结构的多分散性(如:粒子尺寸、聚合物链接枝密度以及分子量分布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精准合成结构明确、分散性好以及拓扑结构可控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仍是这个领域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