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为害豇豆(Vignasinensis)等豆科作物的重要害虫-豇豆荚螟(Marucavitrata(Fabricius))为研究对象,对其性信息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豇豆荚螟成虫触角上有7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和锥形感器。这些感器在成虫中存在雌雄二型性,毛形感觉器Ⅱ型和柱形感觉器仅分布于雄虫。豇豆荚螟成虫触角上的7种感觉器,无论在种类还是在形态上均与亚洲玉米螟的较为接近。
通过红外监控系统和野外观察结果表明,豇豆荚螟交配时雌、雄蛾尾部交合在一起呈“一”字形,交配时间一般约为75min。雌雄蛾羽化24h后性成熟,黄昏入夜时开始活动,求偶交配大部分在夜里21:00~03:00时段内。雌雄蛾求偶高峰出现在凌晨01:00~02:00时段内,次高峰出现在22.00~23:00时段内;而交配高峰出现在凌晨02:00~03:00时段内,次高峰出现在23:00~00:00时段内。雌雄蛾求偶交配高峰的蛾龄期为4日龄蛾。雌雄蛾求偶交配的最佳性比为1:1,其最适宜求偶交配温度为22℃,补充10%的蜂蜜水能明显促进雌雄蛾的求偶交配,豇豆花挥发物对雌雄蛾的求偶交配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采用玻璃测定管和简易风洞装置测定结果表明,4日龄雄蛾对雌蛾腺体粗提物的反应率随腺体粗提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雄蛾对15FE/mL、30FE/mL两处理组的反应率均较高且差异不显著;雄蛾对4日龄雌蛾的腺体粗提物的行为活性最高;在夜里22:00时~23:00时、01:00时~02:00时两时段提取的4日龄雌蛾腺体粗提物均能引发4日龄雄蛾很高的行为活性;3日龄~5日龄雄蛾对雌蛾腺体粗提物的反应率均较高;交配后的雄蛾对雌蛾腺体粗提物的反应率较低。简易风洞实验结果表明,当处女雌蛾作为诱源时,雄蛾的求偶反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雄蛾对3头处女雌蛾、5头处女雌蛾处理组间的反应率差异不显著;当雌蛾腺体作为诱源时,雄蛾对单腺体组与对照组的反应率差异不显著,对3♀腺体与5♀腺体两处理组间的反应率差异不显著。此外,雄蛾对3头处女雌蛾和5头处女雌蛾的反应率分别高于对3雌蛾腺体和5雌蛾腺体的反应率。
田间诱捕试验表明,用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提取雌蛾腺体制成的粗提物都具有较高的诱蛾活性;味源为3头活雌蛾时的诱蛾活性最高,同时味源为15FE/mL、30FE/mL的雌蛾腺体粗提物和1头活雌蛾时也具有较高的诱蛾活性,且相互间的差异性不显著。3日龄、4日龄、5日龄雌蛾腺体粗提物的日平均诱蛾量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相互间的差异性不显著。三角形诱捕器、水盆诱捕器和塑料瓶诱捕器两两处理组间的日平均诱蛾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诱蛾效果为:三角形诱捕器>水盆诱捕器>塑料瓶诱捕器。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为1.2m、1.6m时的日平均诱蛾数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在田间悬挂诱捕器时悬挂的高度在1.2m~1.6m之间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