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1960年代话剧中的“家庭叙事”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g86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政治的某种“隐喻”,十七年间中国话剧以面向大众、公开演出的宣传方式积极地参与了彼时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研究十七年话剧对考察当时的中国如何看待“五·四”,如何转向文革,如何排解现代性焦虑和如何构建新中国的文化价值体系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然而长久以来,十七年话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仍有大量可供发掘与探讨的空间。 60年代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争夺革命下一代”的背景下,“家庭”作为维系个人安顿生存意义的最基本单位和教育革命下一代的重要场所成了整个国家关注的焦点。以此为题材的家庭剧在某种程度上也更为深刻而敏感地体现了其时左翼政权和大众在应对时局变幻和社会矛盾时的真实困境,挣扎与抉择。 因此,本文选择1960年代以家庭为题材的话剧为入口,希望以“五·四”以来的家庭革命为基础,通过对60年代话剧中“家庭叙事”的具体梳理与镂析,考察这些台前展示背后所隐含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理想家庭模式”、价值观念及未来国家发展的某种想象与希冀。尝试以文化研究的方式重返冷战时期的历史现场,清理文学与文化、政治之间的纠葛关系,窥见文革前夕的文化生态、社会焦虑、家庭革命、家庭问题及其之于当下的意义。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的“躯体修辞”书写中,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最为突出,他们整合并重建了关于女性躯体的象喻系统,以女性身体的他者叙事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