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作为近年来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主要由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三种疾病组成。这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的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均居高不下,且无性别上差异。在我国,肺癌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癌症疾病和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已经发现肺癌细胞产生的耐药性的多种突变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为L858R/T790M突变,其在半数以上的肿瘤患者中都有发生。因此,关于肿瘤细胞产生的耐药性问题和癌症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以阿斯利康公司的AZD9291为先导化合物,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结合方式,提出以增加氢键作用力的设计方法提高目标化合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能力,在AZD9291的嘧啶环上并入吡啶环形成吡啶并[2,3-d]嘧啶的母核结构,同时设计增加范德华力结合位点的方式,共设计出24个未见文献报导及专利保护的化合物。目标化合物采用“逆合成”的分析方法,将其结构拆分为多个关键中间体,再通过中间体进行偶联,进而得到终产物。目标化合物及中间体采用质谱仪和核磁共振仪进行测试,对其结构进行确证。本研究对24个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活性测定,以来自人体的肺癌耐药细胞H1975(EGFRL858R/T790M)和野生型的肺癌细胞A549(EGFRWT)作为活性测定细胞株,以AZD9291作为阳性对照药。结果显示:S-1(IC50=0.09μM)、S-6(IC50=0.157μM)、S-7(IC50=0.049μM)对肿瘤细胞产生了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化合物S-1、S-7抗肿瘤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AZD9291(IC50=0.152μM)。以H1975为模型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个化合物进行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化合物S-1、S-6、S-7在4 nM、20 nM、100 nM浓度下,将H1975细胞株的活动周期阻滞在G0/G1期,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化合物S-6对肿瘤细胞抑制增殖的作用最强,且优于阳性药AZD9291。这三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的凋亡抑制率明显高于空白组,证明了它们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同时,这些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的周期调控及凋亡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且与化合物浓度成正比。在300 nM浓度的条件下,化合物S-6抑制凋亡的作用优于AZD9291。综上所述,吡啶并[2,3-d]嘧啶结构及引入吡咯环的方法能够起到对肿瘤细胞H1975的很好的抑制作用,表明该类结构的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