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玻璃体腔注射给药是治疗眼后节疾病的常规方法,它可以绕过血-眼屏障,维持眼内有效的治疗浓度,同时也避免了全身性的药物毒副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给药方式维持药物有效治疗浓度的时间短暂,多次频繁注射也会增加眼内注射的并发症风险,所以研制眼内缓释给药系统已成为眼后段疾病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多种眼内植入的生物高分子载体材料就成为其中的研究热点。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 PNIPAAm-PEO )是一种新合成的多聚物材料,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是PNIPAAm,它的温度敏感特性一直作为一种智能化的对象备受关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了解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内的毒理学效应,评估其用于玻璃体腔内注射的可行性;(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在兔眼玻璃体腔注射载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的PNIPAAm-PEO( NV-PNIPAAm-PEO )纳米粒后的眼内各组织和血浆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进一步探讨载药纳米粒应用于眼内药物控释的可行性。方法(1) PNIPAAm-PEO纳米粒经γ射线消毒后经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不同浓度( 1mg/0.1mL、2 mg/0.1 mL、3mg/ 0.1mL、4mg/0.1mL)的凝胶液。选取健康新西兰兔分别接受局部点眼和玻璃体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凝胶稀释液,分别于给药后的第1、2、3、7和14天行裂隙灯、检眼镜、视网膜电图和B超检查,观察局部组织反应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对照组点用0.1mL无菌生理盐水。(2) 22%载药量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纳米粒经γ射线消毒后经无菌生理盐水稀释配制成2mg/0.1mL(含药量0.44mg/0.1mL)的凝胶液。健康新西兰兔眼玻璃体内注射0.1mL后,于第l、2、3、7、14、2l和28天分别进行裂隙灯、检眼镜和B超检查,同时于各时间点分别取角膜、房水、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血浆样品各三份,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1)兔眼角结膜对检测浓度范围内的PNIPAAm-PEO有良好耐受性,眼部无刺激症状。玻璃体腔内注射1 mg和2 mg组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反应。3 mg组眼底检查无异常,ERG-b波第1~3天下降幅度〉30%,第7~14天略有恢复;第14天光镜下视网膜部分感光细胞外节间隙增宽,外丛状层以内结构空泡变性,细胞排列正常;电镜下各层均有较明显的结构改变,广泛的细胞水肿和空泡变性,感光细胞膜盘结构基本正常。4 mg组各时间点ERG-b波波幅下降率均〉30%;第1~14天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有明显视网膜结构破坏,部分感光细胞外节结构消失,部分区域内核层排列不规则,内外丛状层、内核层和神经纤维层有广泛空泡变性;电镜下各层细胞间隙增大,广泛空泡变性,感光细胞部分盘膜崩解,层状结构紊乱、模糊不清。(2)实验期限内,临床观察前节及眼底均未见异常。角膜药物浓度始终均低于检测水平下限(50 ng/mL);房水和视网膜脉络膜药物浓度分别为0.08~2.16μg/mL和0.11~2.54μg/g;玻璃体药物浓度为5.65~436.69μg/mL;血浆药物浓度最高为0.26μg/mL,远低于玻璃体内浓度。血浆、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和房水中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纳米粒的释药特征大致呈两相:初始突释和渐弱释药,其中药物浓度分别在第14天、28天和28天低于检测限,玻璃体内维持有效治疗药物浓度(> 10μg/ mL)可达21天,远远超出大多数G+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各方面临床观察提示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纳米粒在眼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结论(1) PNIPAAm-PEO纳米粒的眼部耐受性良好,具有用作眼部给药载体的潜力,但大剂量使用时应注意眼部安全性问题;(2)载药量为22%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部的生物相容性良好,表现出较为较优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眼内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分布集中于玻璃体和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玻璃体内可维持有效药物浓度达21天,远高于血药浓度,提示NV-PNIPAAm-PEO纳米粒具有用于眼内给药系统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