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群落生态学研究,并显著提高了对物种共存机制和物种分布格局的了解。不同物种间的功能性状差异(即种间性状变异)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存的基础,而物种内个体间的性状变异对物种的共存和分布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植物性状种内变异及其在不同群落间的变异程度还缺乏研究,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对群落构建机制的影响还不明确。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亚热带山地地区具有代表意义的植被类型,群落内的常绿和落叶树种共存是该植被类型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植物叶习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树种不同的生态学策略,因此深入理解不同叶习性树种的功能性状变异能够为理解物种共存机制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本文以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48个(20 m×20 m)森林动态样地上,选取样地内每个物种1-5个胸径最大的个体及所有胸径大于10 cm的所有树木并测定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面积和比茎密度等4种反映植物生态策略的重要植物功能性状。通过比较分析我们首先探讨了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28种优势树种(常绿和落叶树种各14种)的4种功能性状在种间和种内的差异程度及变异的主要来源。其次,通过性状梯度分析探讨不同叶习性物种的功能性状在群落间和群落内的性状变异特征,将物种性状值分解为α和β值之和。β性状是物种在该性状梯度上所处的位置,表征了物种对群落环境变化的响应;而α性状是某一物种与其所处群落的平均性状值的差值,表征了共存物种对同一群落环境的适应策略的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常绿和落叶优势树种在四种功能性状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常绿树种的比叶面积和叶面积显著低于落叶树种,但叶干物质含量和比茎密度则显著高于落叶树种;叶习性、物种间和物种内对4种功能性状的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植物比叶面积的变化主要源于叶习性(57.5%);叶面积变化主要来源于种间(66.8%)和种内变异(27.5%);干物质含量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种间变异(38.1%)和种内变异(33.9%),但比茎密度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种内变异(51.50%),其次为种间变异(32.52%)。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种内水平的性状相关性的显著度均高于种间水平。2、性状梯度分析结果表明,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4种功能性状的α值(某一物种与其所处群落的平均性状值的差值)变化范围均大于β值(物种在该性状梯度上所处的位置)变化范围。除比茎密度外,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面积的α值分布范围均存在显著差异。与α值相比,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β值的分布趋势更加一致。常绿和落叶树种的生态位宽度与物种平均性状值、α值和β值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α值与物种平均性状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但α和β值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植物功能性状的样地平均值、α值、β值和物种平均值多数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各个性状β值的相关系数最高。不同植物功能性状的β值与不同性状的样地平均性状值变化趋势一致,但相关性更为明显。与性状样地平均值和β值相比,物种平均性状值和α值相关性较弱。比叶面积与干物质含量的物种平均值和α值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而比茎密度与干物质含量和叶面积的物种平均值和α值分别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