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媒体灵魂的社论文,它代表的是报社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议题发表的权威而慎重的评论,社论明快犀利的言辞和深刻入里的伦理特征深深吸引并影响着读者。因此,社论主要通过运用逻辑思维发表,阐述观点从而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在社论写作中,文章所传达的意义从来不是中立的,而是传递作者兴趣,思维角度和价值观念,并试图与读者找到共同的切合点。社论有两大交际目的:阐述评价事实和说服读者。元话语作为语篇研究的一个热点,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两大交际目的。元话语作为联系作者和读者的工具之一,用来组织连贯语篇,联系读者并促使读者对命题内容作出反应,以期与其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国内外关于元话语的研究也有很多,例如:在国外,Intaraprawat (1988)在大学生议论文中研究元话语,Crismore(1989)关于元话语在学校课本中的应用,Crismore and Farnsworth(1990)在科普文中对元话语的研究,Bunton(1999),Hyland(2004)和Swales(1990)关于元话语在硕士论文中的应用等。在国内,成晓光和姜晖(2004)关于元话语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作用研究以及于建平(2007)基于科技论文对元话语进行的统计分析等等。然而,元话语在社论体裁中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作者如何使用元话语来达到社论的交际目的。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作者撰写英语社论文也有其自身的写作差异,所以本文选择对中美报纸英文社论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1)中美作者在社论中是如何使用元话语的?2)造成两者元话语使用手段异同的原因有哪些?3)在所选社论中元话语是如何构建人际关系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选取50篇【纽约时报】中本族语作者写的社论文章和50篇【中国日报(英文版)】中国作者写的社论文章作为样本语料。基于海兰德(2005)关于元话语的理论研究及其分类,本文首先通过定量分析中美报纸社论中每千字元话语使用情况和各类元话语子类在元话语中所占比重来探究其中存在的相同点和差异。其次通过定性分析说明造成这种差异及其相同点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元话语在中美报纸社论中是如何构建人际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美报纸社论中二者都频繁使用元话语并且在元话语使用总数上表现出相似性,充分说明中外作者都能够意识到元话语在社论语篇中的重要性和能合理运用元话语来连贯语篇并与读者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然而,二者在元话语使用上同样也存在差异。就“引导式”元话语而言,【纽约时报】作者使用的频率高于【中国日报】作者(74.65 vs 61.67),但“互动式”元话语手段的使用频率却低于【中国日报】作者(72.23 vs 86.94)。其次,社论中使用最多的元话语是“过渡标记”,“模糊语”和“态度标记”。使用最少的是“框架标记”和“内指标记”。在其余元话语子项使用中也存在差异,比如,【中国日报】作者对“参与标记”和“强调语”的使用频率高于【纽约时报】作者,而“解释标记”和“证源标记”的使用频率却低于【纽约时报】作者。本研究尝试从社论语篇的体裁特征、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导致的文化差异等角度分析了语篇中元话语使用异同的原因。最后本文还总结了元话语可以构建人际关系:即能够提示交际状态,确保交流顺畅以及帮助作者传达其思想情感从而与读者建立良好的心理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