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话剧研究(1928—1951)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据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话剧演出史料,第一次完整、系统地对此时期的话剧进行全景观的考察。以填补海派文学和现代话剧文学的学术视野来考察的话,海派话剧研究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如果要把握中国现代话剧史的发展面貌,缺失了对上世纪上海三四十年代话剧的深入考量,那会是不完整的;而若能从娱乐商业的角度加以切入和展开,则能够有效避免左翼视点筛选取材的局限,较为客观全面地再现这一时期的话剧原貌。海派话剧是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话剧之一,指的是带有商业性的以市民观念为主的通俗大众剧。本研究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海派话剧概论,共分两节。第一节为海派话剧界定并论及基本情况,此节阐释了海派话剧的涵义和特征,并勾勒出海派话剧的大致形貌。第二节海派话剧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三个方面展开:现代都市的初步成型是海派话剧发展繁荣的物质环境;丰富多彩的通俗艺术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成熟的文化市场是其发展的必备条件。  第二章探析海派话剧的产生。理解海派话剧产生的关节点,是探清文明戏的历史,因它们一脉相承。经过考察上海报刊的有关材料,可以确信文明戏并没有完全衰落。如果说它一部分衰落了,那么另一部分则又转型了,后者就在于它的“改良”。“改良文明戏”是研究海派话剧产生的关键。“改良文明戏”的成果便是产生了具备“市民-通俗-话剧”三元素的话剧,即海派话剧的雏形。大约是1935年左右,文明戏由“幕表制”转为基本采用“剧本制”,这是改良文明戏成功的关键,也是海派话剧产生的标志。  第三章论述1940年代的海派话剧,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节分析了1940年代的演剧形势,上海处在孤岛沦陷区的独特环境,政治控制的弱化与商业的强化,将海派推向高潮。第二节从现实剧、历史剧、改编剧三个面向论析海派话剧,着眼于三个领域中的代表剧作,分别归纳出它们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质。第三节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海派话剧的特征:分别为慰藉说----市民生活的精神慰藉;民间性----在民间文化中安身立命;人生味----世俗人生的描摹;商业化----自由竞争的演剧。  第四章是海派话剧的附类和延伸。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文学整个地归入海派的大潮。因而海派话剧就有了扩张至左翼作家和京派作家创作领域的可能,在论文中称作“由‘左’近‘海’”现象和“由‘京’近‘海’”现象。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表现理想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以通俗化的书写扩展了各自流派的艺术视野;体现了京派/左翼文学传统与上海城市文化的多重交会,拓展了都市文学的新领域;将近“海”现象置入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各种流派的向“海”靠拢亦是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  第五章海派话剧评论。本章建构在关及剧本、演出、剧人、剧团、剧坛现象等的众多评论基础之上,回溯探析了新文学、小报双方在剧评中所扮演的角色意义。新文学秉持艺术的立场,其中的左翼剧评更多地强调话剧作为革命宣传工具的作用。小报剧评独具特色,体现在夸张性的评价风格、动态观照的视角、多面杂陈的报道等三方面。小报最大程度地复原了演剧情形,在没有影像资料留存的前提下,以小报为渠道来探索海派话剧研究之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文从剧目的上演等原始材料出发,寻觅海派话剧的退场踪影。随着演剧环境的改变,海派话剧也在发生改变,体现在剧目风格的改变、话剧场子的减少等方面。不过解放后海派话剧的空间依然隐隐存在。1949、1950年的海派剧团有上海演剧社、联影剧团以及大众剧团等;1951上演海派话剧的是红星剧团。1951年3月,随着红星剧团的解体,海派话剧大概在此时结束了。
其他文献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以多种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美术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Primary school art classroom
期刊
NS2 0 0 0变电站监控软件采用组件模型技术构造数据库、网络、图形界面。数据库预置变电站的主要设备 ,并能通过图形制导输入参数。采用 DCOM进行网络节点应用间通信。具有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