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东半岛位于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叠合部位,半岛内金矿众多,储量巨大,构成了我国最重要的金矿产地,已探明的资源量和黄金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山后金矿位于胶东半岛金矿密集区的西北部招平断裂构造带上、南距莱西市34km、北据招远市30km。中生代早-中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由SE向NW斜向快速俯冲,胶东地区进入重要的碰撞造山阶段。山后金矿区内出露地层为太古代胶东群和元古代荆山群地层,其中,胶东群位于矿区北东部,岩性主要为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荆山群地层主要岩性为大理岩。矿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前人认为这两种岩性为元古代的岩浆岩,本文对其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显示,成岩年龄分别为148.8±1.5Ma和144.1±1.2Ma,均为晚侏罗世。矿区内发育闪长玢岩及煌斑岩等中生代脉岩。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形成较早的是近EW向的黑虎山断裂,规模最大的是NE向的招平断裂带。其中,招平断裂带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矿体多产于其主断面下盘。目前矿区内共圈定了16个工业矿体, I-2为矿区内主要矿体,形态多呈脉状、透镜状、板柱状,矿体产状稳定,走向30°~33°;倾向SE,倾角26°~46°。矿体走向长75m~349m;矿体厚0.53m~17.00m。山后金矿的矿石量1641012t,金属量为7584kg,金平均品位4.62×10-6。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型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型,矿石的结构主要为填隙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压碎结构和交代结构等;矿石的构造主要为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及细脉浸染状构造。矿区内围岩蚀变的主要类型为钾化、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其中黄铁绢英岩化和硅化与金矿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本区重要的找矿标志。山后金矿经历了热液期和表生氧化期两个成矿时期,热液成矿期分为4个成矿阶段:Ⅰ黄铁矿-石英(钾化)阶段、Ⅱ石英-黄铁矿(绢英岩化)阶段、Ⅲ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Ⅳ石英-碳酸盐阶段,主成矿阶段为Ⅱ、Ⅲ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为富含CO2的低盐度(8~10wt%NaCl.eqv)、低密度(0.85~0.89g/cm3)的NaCl-H2O-CO2体系,矿温度为230~290℃,成矿压力为80~101MPa,成矿深度7.09-8.61km。氢、氧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流体以幔源流体为主,并有少量的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加入;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自于上地幔。综上确定山后金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山后金矿的工业矿体严格受NE向的招平断裂带控制,由于断层泥对含矿热液的屏蔽作用,导致矿体均产于主断裂面下盘;矿体富集的部位多在断裂走向上偏东、倾角由陡变缓的位置;工业矿体在水平和垂向上均具有明显的分段富集。经分析认为,成矿期招平断裂带表现为右旋逆断活动特点,工业矿体具有明显的向NE侧伏的规律,侧伏角约75°,结合分析研究控矿构造的空间变化规律、分段富集规律、侧伏规律和工业矿体的空间定位机制等矿化富集规律的基础上,初步认为山后金矿区在深部存在另一个矿化富集段,也是下一步找矿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