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运量、高效率的轨道交通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引导要素合理布局的作用愈发凸显。围绕轨道交通站点上盖物业、地下空间、周边区域的商业、职住设施高度聚集,并成为城市生活场景呈现的核心节点。然而,由于轨道交通站域商业空间开发时序、业态规划的长期滞后,导致了站点客流向商业客流转化率不足、站域商业设施布局与居民使用不匹配等问题。因此,亟需通过对站域商业空间、业态的合理规划布局,以充分挖掘轨道站域商业空间的使用潜力、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从而实现轨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从商业业态适应性的角度入手,建立“背景研究—框架构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基于宏观与微观的多尺度角度,探寻站域商业业态与站域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并提出商业空间优化策略。论文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首先,基于我国轨道交通站域商业开发、管理与利用的现状进行了背景分析与研究概述,对站域空间、商业业态适应性等概念进行了解析,并阐述了目前轨道交通站域商业发展的矛盾背景。此外,本文还增加了商业与管理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对城市商业发展的经典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阐述了商业业态适应性研究的方法与目的,包括提取影响商业业态的各项因素与作用机制等。基于聚类分析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站域商业业态影响因素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从商业业态、影响因素、样本数量和研究意义四个维度对各类型站点进行横向对比,发现居住型站点具有业态与居民活动联系紧密,反应了使用者的需求、影响因素与站域环境高度关联,且样本量重组,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基于上述分析,研究选择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典型的18个居住型站点进行深入解析,以居住型站点为例,剖析轨道站域商业业态适应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再次,本文基于商业业态适应性理论,构建了商业业态适应性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各站点商业业态适应性评分。通过文献阅读法整理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甄别,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业态适应性评分为基础,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法探寻各项因素对商业业态适应性影响机制,得出在影响商业业态适应性各类因素中,区域资源占据主导地位,轨道交通资源处于次要主导地位,消费者特征则是差异化影响因素,交通可达性则是辅助因素。最后,针对前文宏观视角的不足,选择典型站点进行微观尺度的精细化剖析,将各个时段商业设施使用强度与居民活动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探寻微观尺度的商业业态特征与居民活动的互动关系。基于前文论述,本文从整体性原则、层级性原则以及人本性原则出发,提出五项地铁站域商业设施配建优化策略,为地铁站域商业设施的配建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