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在改变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变革。2019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移动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多样性、交换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这为创新传播载体手段,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学习强国等传播平台,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生动活泼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因此,如何更好地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最新要求,运用移动互联思维聚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力量,借助移动互联技术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通过移动互联方法充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空间,引领学生在学思并重、知行合一、虚实结合中厚植爱国情感,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增进爱国情、报国志、践国行的统一,是当前高校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移动互联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这一现实课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辩证思维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移动互联技术结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理论阐释、积极影响、消极影响、问题现状、路径建构等多层次立体化研究。首先,在梳理移动互联网以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究移动互联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其次,研究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再次,分析了移动互联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出现的问题:网络空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聚焦、网络文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时效性的提升、线上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的营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模糊爱国主义教育主客体间的界限、网络多元化价值取向冲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网络阵地建设规范化的缺乏。最后,针对移动互联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具体相应策略,包括画好网上网下爱国主义教育“同心圆”、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规范爱国主义网络阵地建设。整体来看,移动互联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了全新语境,“移动”和“互联”构筑起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视域。我们必须更好地把握和掌控移动互联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性,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吸引力,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绘画作品中隐喻与象征的运用,以及如何在绘画作品中使用“隐喻与象征”来传达作品的深层意义,表达哲学性思考。作者以研究马格·利特与爱德华·蒙克以及其它音乐和电影等相关的艺术作品,分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意和哲理,向观者展现的艺术家潜意识中的精神世界以及对艺术本质的理解。类似的作品引发了作者对于“隐喻与象征”表达方式的研究,并尝试将其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置于当代社会语境中去创作,攻读研
情感是艺术的主体,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两者支撑着整个油画创作。一幅成功的油画作品是画家对生活、对社会真情实感的表达。文章以铁路的点滴记忆与情怀感受作为创作的阐述对象,剖析情感在其中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在油画创作中的独特魅力。由于自己出生在一个四代铁路家庭,从小在铁路宿舍院里长大,小时候总是听到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说起一些铁路的往事,从铁路的记忆与情感中,由此产生了创作的主要灵感,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现场作
中国花鸟画创作中,无论是在传统绘画还是当代表现形式里都离不开题材的选择,每一种物象的呈现都是艺术家对自然不断地“格物”之后而“致知”的情感表达。中国花鸟画发展至今,艺术家在绘画题材上的探索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及至当代,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有那么一片热带雨林区域,有着鲜明的物候特征和丰富的物象品类。然而,纵观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中对南国雨林的绘画创作极少得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才有了像王晋元等一批艺术家深入
绘画艺术发展至今,它的表现形式精彩纷呈,许多经典的作品因其独特的绘画技法、丰富的画面内容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被美术史学所确定。如今,艺术家们创作时越来越重视对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并将真实的人类情感融入画面中,对客观形象进行艺术构思转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具有强烈画面氛围感的艺术题材,一直被观者心向神往,而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又是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表现形态,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绘画形式的空间、绘画形象、色彩
儿童时期是人类自我认知的初始阶段,大多数儿童拥有懵懂活泼的性格,热衷探索的精神以及天真可爱的外表。儿童形象具有象征性,代表了新生命的萌芽,象征无限希望,这些使得儿童群体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令画家们热衷选择儿童题材进行艺术表现。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实践研究法等方法对中国不同时期绘画中的儿童题材进行了系统探析,结合个人创作阐述笔者对于儿童题材工笔画的审美追求及创作感悟。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土壤,一切创作源于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处于“高压”状态的人们选择“宅家”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本文通过当代“宅家”这一社会现象对室内场景题材进行探究,基于笔者的情感注入,营造温情的室内氛围。论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温情氛围营造的影响因素,从日常生活情景和绘画语言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向哈默修伊、维亚尔等画家学习,为创作汲取了大量可借鉴的思路与
本课题以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的意象造型进行研究论述,并通过探索实践来表现主题。论文主要阐述了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及意象造型的概念,通过对不同时期儿童题材工笔人物画中儿童的意象造型及发展脉络进行大致梳理,并对儿童题材工笔画意象造型观的成因为出发点,从中国画独有的造型观、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以及人们在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具体分析。以多维的视角结合画家的代表作品来分析儿童意象造型的独特表现方式,分别探究传统儿
绘画材料与肌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愈加重要,逐渐脱离附属地位成为绘画的目的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如何使用不同材料表现肌理,使之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达艺术家主观情感,是笔者研究生学习阶段一直思考探索的课题。本文探讨绘画材料与肌理对画面效果、情感表达的影响,并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手段进行实验性创作。首先对绘画材料和肌理的多样性及重要性进行论述;其次通过对基弗和许江的作品及其内涵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自身创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行成了常事,用旅行的方式开阔眼界,享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着不同文化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游玩,不再单纯的追求景点的丰富与多变,而更加注重整个旅途中的身心感受,追求旅行的品质,风景名胜是旅行者考虑的必要条件外,吃喝住行也成为旅行者考虑的重要问题。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是此地区文化的传承,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魅力,是文化、传统、习俗等文明的提取,地
保定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建筑、文化、经济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城市现代化发展,老城区生活性街巷空间成为了品质较低而问题多发的空间。老城区的街巷是城市发展至今,承载文化伴随生活的物质载体。因此,老城区街巷空间的微更新既是对城市本身的动态维护也是逐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结合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量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学科交叉法的研究手法,从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