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地新市民群体是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因非农建设需要而失去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土地使用权,从而改变其传统身份、职业、价值观及生产、生活方式等的一个特殊新群体。本文拟在有关新市民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刘家庄新市民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定量分析法的社会学基本研究方法,将社会融入理论和角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当前新市民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新市民城市生活融入的影响因素包括新市民自身方面和社会制度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长期以土地为生的新市民来说,失地后必然割舍不了对土地的感情,内心充满着矛盾。尽管失地后在身份和居住空间上发生了转变,但他们仍觉得自己是不种地的农民;另外,农民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制约,增加了就业压力,使他们难以适应新环境。此外,社会就业制度的缺陷、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也影响其城市融入和市民角色的转变。本文主要通过对经济整合方面(就业收支、居住环境、社会保障)、行为适应方面(人际交往、生活习惯、社区参与)、文化接纳方面(价值观念、人文理念)和身份认同方面(社会心理认同感)这四个指标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分析来验证所提出的两大研究假设,具体度量新市民社会融入现状。 研究表明新市民在生活、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仍保留着农村传统生活的特点,正处于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新市民在为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自身内部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他们虽然按国家的政策获得了城市户口和居住地以及城市社保,但在城市生活中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市民应该享有的待遇。这些特殊群体夹在两个不同的身份中,产生了对自己目前身份心理认同的不适应,很难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翁”。最后讨论了一些诸如组织、发挥志愿者的中介作用即建立“科苑社区—学生志愿者—刘家庄社区”的互助模式和开展相关公益活动等非政府组织的实践性的决策和建议,使失地新市民群体能够尽快融入城市这个新的社会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