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1931---)是第一位在世界文学舞台上获得诺贝尔奖的非洲裔女作家。莫里森对美国黑人有着独特真实的了解,这种深刻的了解促成了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一名杰出的小说家。到目前为止,莫里森已出版了八部著名的小说,它们是《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乐园》(1998),和《爱》(2003)。她的作品受到全世界读者的青睐。美国黑人的经历是莫里森作品的一贯主题,特别是黑人妇女与黑人女孩更是她关注的对象。本论文所讨论的正是她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正是以黑人女孩佩科拉、克劳迪娅为关注的对象,佩科拉出生在一个功能不健全的家庭里,生活在畸形的母爱与有害的父爱里,最终走向了疯狂,克劳迪娅生活在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里,得到了合适的母爱与父爱,所以她能够在种族主义社会里健康地成长。《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自出版以来,以其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的学术成果已为数不少。虽然这些学术成果中有涉及家庭方面的内容,但对小说中黑人家庭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人行为的专注和文章却很少。就目前笔者文献研读的结果,结合群体动力学理论和家庭社会学理论对《最蓝的眼睛》进行探讨研究的专注或文章还没有。勒温指出,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会彼此交互影响,他认为群体中每一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此即勒温提倡的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而在家庭社会学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夫妻子女为基本成员的初级群体,家庭又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所以,本文试图从群体动力学理论和家庭社会学理论来审视这部小说中的黑人家庭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人以及他们的非正常行为的。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家庭关系的探讨,发现黑人家庭关系的负面影响是造成黑人个体非正常行为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托尼·莫里森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对家庭作为社会单元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并且详细地呈现了家庭中不同的家庭关系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后果,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家庭关系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个体与群体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良好的家庭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扭曲的家庭关系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个体只有得到家庭群体的爱与支持,才能被本民族的文化所滋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所以,一方面,黑人父母必须依靠黑人群体,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信仰,勇于接受自己的历史,并且在本民族文化信仰的觉醒下,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与家庭环境,找到积极的生存策略,才能走出困境。另一方面,黑人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学会父母积极的生存策略–—学会如何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社会里生存,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成长。黑人父母放弃本民族文化不仅给自己带来困惑,也会导致孩子的悲剧。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中家庭与家庭关系的探究与分析还得出结论:家庭关系决定着家庭的幸福,而家庭幸福又是健康社区与和谐社会的主要决定因素。本文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和家庭社会学理论对黑人家庭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为国内研究莫里森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