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仍然在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新锐作家,年龄在30岁左右,大部分是女性。张岚是这批新人之一,她的第一个故事集《饥饿》着重刻画了移民父母对过去记忆的矛盾心态,以及这种矛盾心态对移民家庭,特别是移民子女的影响。近期的研究并没有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论文主要探讨张岚作品中“封存的记忆”这一主题,通过分析试图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刻画这些未传递给移民子女的记忆,以及探讨这些记忆对父母和子女适应跨文化生活的影响,张岚意欲为移民父母和子女提供达成相互理解的桥梁,从而帮助他们营造健康的移民家庭生活。本文所引用的理论包含了王灵智对“根”这一概念的研究,以及后殖民研究者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特别是他对二元对立,杂糅和模仿的理解。同时,分析过程中还有借用后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来理解张岚作品中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建构。文章把张岚和汤婷婷及谭恩美等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张岚塑造的几位努力挖掘父母有意回避的过去记忆的移民子女,表达了张岚对移民父母的同情和理解,寄希望于移民子女,希望他们通过了解父母的过去,帮助父母适应移民生活。并在与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的作品对比过程中,突出张岚对留学生这一失根群体的同情。同时,她站在华裔子女的角度指出,对于移民父母来说,打破沉默,并争取子女的理解,是改善他们自己以及移民家庭状况的明智选择。不论是在华裔美国文学还是华文文学中,移民妇女一般很好地继承了传统中国文化,保留了对传统和过去经历的记忆。在张岚的作品中,这些移民妇女突破了旧的形象,利用这些记忆,对抗着来自父权和种族主义的双重压力,逐渐改变边缘地位,从妻子和母亲两个层面重新建构了自己的主体性,缓和了移民父母和子女间的紧张关系,成为建立健康移民家庭生活的主角。本文对张岚与上一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家和华文作家,以及同时代的华文作家作了对比,认为张岚作品的特色在于,她生动地刻画了一对矛盾:移民父母对过去记忆的有意而痛苦的回避,以及移民子女渴望了解父母的过去的矛盾。张岚的作品淡化了族裔性,为华裔美国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通过塑造这些未启封的记忆以及问题重重的移民家庭生活,张岚意欲为移民父母和移民子女寻找一条道路,缓解他们跨文化生活的痛苦,而这条道路就是:移民父母与子女分享过去的记忆,使对传统的记忆以及对美国文化选择性的吸收成为所有移民家庭勇敢维持下去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