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快速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尤其是见义勇为反被讹诈事件、做好事受伤而无钱医治等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老人摔倒无人上前搀扶、看到有人跳楼反而起哄叫好、公交车上老人苦苦哀求座位而其它人无动于衷的旁观现象屡屡发生。因此,正确看待这类现象,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剖析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构建健康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现象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公共交通工具上让不让座”这一热点问题为例,分析公共场合旁观人群行为的本质。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社会热点案例引出文章所要研究的问题---旁观行为,并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对主要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所谓旁观者就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当他人或者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遇到困难或者危机需要帮助时,一味的消极观望或等待,而没有积极地行动起来,协助受助者摆脱困境的某种个人或群体。区分了广义的旁观与狭义的旁观,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而对本文另外两个重要概念现象学和公共场合进行界定。本文则是以典型的公共场合之一---公共交通工具上让不让座为例进行的研究。 第二部分,通过文献回顾,介绍了对旁观行为和公共交通工具上让不让座问题的研究。本文从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社会支持、政治社会学五个角度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对旁观现象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笔者通过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研究数据,其中通过主观立意抽样的方式最终找到符合本文研究目的的研究对象15名。本文采用阿米德·吉戈吉的学生科莱齐的现象学研究六步法,并对数据分析进行简单介绍。 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让座”现象的本质是“冷漠”。把“公共交通工具不让座”的冷漠旁观现象发生的原因从个人层面、群体层面以及社会文化层面三个角度总结分析。在个人方面,研究对象会从让座对象的年龄和自身对让不让座的“成本”与“收益”来衡量是否让座。受车上其它乘客群体影响,研究对象会因为“怕出风头”和“群体压力”的影响而选择不让座。最后,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让座与否有一定影响,并且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庶人伦理依然影响至今。 第五部分,本文从完善弱势群体出行的相关制度、加强全社会的道德教育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加强全民的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加强尊老爱幼和独立性的培养;完善对于见义勇为的保障制度,通过法律手段严厉制裁违法犯罪活动,提升全社会从善勇为的信心。 总之,扭转社会中的旁观行为需要全社会、多方面、长时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