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都蒙古(指青海和甘肃境内的和硕特蒙古族)英雄史诗《道利精海巴托尔》是一部故事情节比较完整且描述单一婚姻类型的史诗。史诗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及甘肃省肃北县等地广为流传。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道利精海巴托尔去聘娶未婚妻的途中,其在后方的母亲生下了他的胞弟乌拉岱班迪。乌拉岱班迪得知哥哥去向后不听父母劝告,追赶哥哥一同前往未婚妻家娶亲。他们在途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凭借着超人的智慧和力量排除所有障碍,战胜对手,兄弟俩人最终携妻回家举行盛宴,过上了幸福美满生活。这部史诗虽然情节单一、篇幅简短,但依然保留了传统蒙古族英雄史诗的基本结构与古朴韵味,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该史诗具有浓郁的口头程式化与较为显著的地域特征。本文运用史诗类型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目前所搜集到的《道利精海巴托尔》七种文本(其中已公开发表的有3种外,其余均为手抄本)进行了母题分析,探寻了其最原始的母题与古老情节。同时,还对史诗所反映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诸如民俗文化现象加以关注,从而试图解释该史诗在生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包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本文由导论、第一章、第二章和结语等四部分组成。导论分为三节。首先,介绍了该史诗在国内的分布、搜集整理和出版研究概况。对仁钦道尔吉、萨仁格日勒、才仁巴利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予以了客观评介。其次,对德都蒙古民间口头文学、说唱艺人以及说唱方式给予关注,同时对史诗的相关名词术语进行了注释。再次,交待了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写作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第一章分为两节。其中,第一节重点研究了《道利精海巴托尔》史诗的原始母题与古老情节。本文在史诗的七种文本进行母题分析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内容、情节、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着力探寻其基本情节和最初的文本。同时,进一步研究人物命名、形象和修辞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语言程式化状况,阐明了《道利精海巴托尔》所保留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早期特征及其在长期流传中不断发生变化,逐步演化为英雄故事或民间故事的过程。本文从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史诗中两位主人公的名称进行了分析,阐述“道利精海”和“乌拉代”所隐含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通过研究这些名称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力求为史诗原型找到有力的线索。最后得出民间艺人达尔罕讲述的《轮流快速征服七方敌人的道令海巴图尔》在情节结构、语言程式化和母题链条上的衔接等诸多方面都保留了该史诗最古朴原型特质的结论。第二节进一步对七种文本的母题进行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发现其中包含的原始母题、后增母题和借用母题的现象,从而分析了史诗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道利精海巴托尔》在保留蒙古族英雄史诗传统风格的同时也顺应了史诗发展规律。并且在流传过程中受专业和非专业讲述者的影响,形成了韵文、散文和韵散兼用的三种说唱形式。第二章,对史诗《道利精海巴托尔》所反映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现象进行挖掘,关注了民俗文化和英雄史诗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道利精海巴托尔》属于婚姻题材中考验女婿类型的史诗。这类史诗生成较早,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熏陶。尤其,德都蒙古族婚俗文化在史诗中的多种表现形式凸现了其特点。本文对《道利精海巴托尔》所反映的蒙古族一般婚姻习俗与青海蒙古族婚俗文化进行了比较。在此,总结了一下特点:1、求婚,2、闭门对词(索礼),3、订婚,4、拜天地(拜太阳),5、运嫁妆,6、正婚宴等。另外,以史诗中的“占卜”、“求雨”、“成人礼”、“解梦”、“送礼”、“祭祀”、“献德吉”等传统文化和原始宗教礼仪的表现形式为例,对《道利精海巴托尔》所蕴含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加以研究、分析,提出了该史诗所特有的地域文化特点。结语部分,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通过分析得知民间艺人达尔罕讲述的《轮流快速征服七方敌人的道林海巴托尔》史诗在情节结构、语言程式化和母题链条上的衔接等很多方面都保留了最古朴的异文之特征。纵观《道利精海巴托尔》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生成初期的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相对简短,但在流传过程中,通过不同艺人的讲述和民间口耳相传,逐步呈现出了两种类型的发展道路。一种是在发展过程中,故事情节不断丰富、语言更加优美、结构更加复杂化的类型(贾基亚、达格玛、苏赫等陶兀里奇演唱的文本);另一种是不断失去蒙古史诗原有风格,逐渐向英雄故事形式演变的类型(伊和都、勒格柱尔讲述的文本)。从《道利精海巴托尔》所反映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来看,该史诗的形成和流传与其他蒙古史诗一样,生根于肥沃的蒙古文化土壤,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容而且也吸收了不同历史、不同社会、不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下的蒙古民俗文化,因而成为了再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面明镜。它是继承和保留蒙古族传统史诗共性和具备德都蒙古独有文化特性的一朵瑰丽的文化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