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大鳞副泥鳅作为外来鱼类已存活于青藏高原水域,有关其在高原水域的个体生物学和种群动态的相关研究仍未见报道。本文对茶巴朗湿地大鳞副泥鳅的入侵途径、年龄结构、生长特性和种群动态进行研究,通过与低海拔地区该物种年龄结构的对比分析,揭示其在高原湿地的生长特征,为外来鱼的控制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结果如下:2017年4月初至5月中旬对茶巴朗湿地和拉萨河曲水段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茶巴朗湿地和拉萨河曲水段渔获物中的外来鱼类组成一致,均有7种外来鱼类,分别为麦穗鱼、黄黝鱼、棒花鱼、鲫、大鳞副泥鳅、泥鳅和鲇,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的相关资料分析可推测外来大鳞副泥鳅是由拉萨河经由沟渠进入茶巴朗湿地。取大鳞副泥鳅的鳞片和耳石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298尾大鳞副泥鳅进行年龄鉴定,结果表明,鳞片与耳石均可作为大鳞副泥鳅的年龄鉴定材料,耳石的鉴定结果更佳。大鳞副泥鳅已在茶巴朗湿地形成了自然种群,个体体长范围为5.1316.92cm,平均体长为11.02 cm;体重范围为1.2249.89 g,平均体重为10.79 g;种群由28龄共7个年龄组组成,优势年龄组为46龄;相关分析表明雌雄的体长与体重无显著性差异,其种群体长体重表达式为W=0.010L2.917,呈匀速生长;逻辑斯谛生长方程为Lt=12.740/(1+e0.803-0.530t),Wt=16.740/(1+e0.803-0.530t)2.917,拐点年龄为3.5龄,对应的体长与体质量分别为9.44 cm、6.99 g。与低海拔地区相比,茶巴朗湿地外来大鳞副泥鳅在年龄结构上表现为年龄组成偏大,可能是与当地的捕捞力度小有关,从而能自然生长至理论最大年龄;在生长特征上表现为相同年龄段的个体减小,生长指标下降,这些变化可能是该外来物种为了更好地适应高原低温水环境所致。茶巴朗湿地外来大鳞副泥鳅种群的自然死亡系数(M)为0.768/年,其生态学类型为r选择,通过其自然死亡系数(M)、生态学类型及生命表来分析该物种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外来大鳞副泥鳅在茶巴朗湿地正处于种群丰度持续增加的阶段。